缩略图

抗战时期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研究

作者

陈文婕

新四军纪念馆

新四军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时期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隶属于新四军政治部 ,在其鼎盛阶段,成员规模达到四五百人。这支队伍在助力新四军发展壮大、增强战斗力,以及丰富民众文娱生活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被誉为“铁军轻骑兵”。

一、抗战时期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成立的时代背景与组建细节 ,剖析内部组织架构和人员构成

七七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拉开序幕。新四军成立后,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这些不利条件使其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除此之外,一些顽固派分子边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边到处阻拦新四军的抗日活动;广大人民群众因为对新四军了解不足而持观望态度,再加上少数投机分子和汉奸在部分地区故意破坏,使得军民关系异常紧张。在如此复杂的内外环境之下,新四军迫切需要一支得力的宣传队伍,以树立威信、扩大政治影响、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承担起动员民众、缓和军民关系的职责。但当时新四军从事政治工作的干部极度短缺,即便算上随李一氓从延安调来的干部,也依然是杯水车薪。因此,组建战地服务团已是刻不容缓。

新四军军部研究后,决定吸收一批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组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通过戏剧、音乐、美术等文艺形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决议达成后,叶挺、李一氓等人立即着手筹备。周恩来考虑到,朱克靖在大革命时期曾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与国民党上层有着较为广泛且深入的交往 ,且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亟需开展大量统战工作,因此由朱克靖担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一职极为合适。

在初创阶段,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成员大多来自上海、江浙、延安等地的爱国青年学生,其中不乏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高材生和知名文化工作者;服务团还吸纳了一批从南洋归国华侨。这是一支年轻且文化水平较高的队伍。从成员的来源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种:

1、新四军领导人招揽的文艺界知识分子。新四军筹建初期,新四军领导人充分利用各自广泛的社会关系,开启了招贤纳士的行动。叶挺凭借自己在军界的威望和早年的革命经历,积极向相识的爱国人士、社会贤达以及旧部发出邀请,呼吁他们投身抗日宣传工作。项英则凭借长期从事工人运动积累的人脉和在党内的影响力,动员了不少有志之士加入。李一氓凭借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广泛的文化界人脉,吸引了众多文化工作者关注新四军的招募。在他们的努力下,四面八方的爱国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纷纷响应,为战地服务团的组建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主要有朱克靖、李增援、沈柔坚、涂克、何士德、任光、章枚等等。

2、八路军派遣的知识分子。新四军成立之初,政工干部十分紧缺。经协调中共中央从延安抽调了一批政工干部,还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八路军学兵队等院校动员了一批文艺宣传人才派往新四军,其中有不少优秀人才被分配到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主要有陈子谷、王于畊、杨瑞年、纪白薇等。

3、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和文化名人。国难危机日益深重,日军疯狂轰炸、掠夺与占领,这迫使许多学校、工厂关停或迁移,大批青年学生和工人失去了学习与工作的机会。满怀爱国热忱与亡国之痛,纷纷投身革命队伍,其中部分人投奔了新四军。主要有邱东平、张茜、涂克等等。

4、南洋归国华侨。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侨通过多种方式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援抗日军民,更有不少人直接从海外回到祖国,投身抗日队伍。主要有陈子谷、黄坡、郑克、许可等等。

初创时期,战地服务团的领导机构极为精简:团长朱克靖、副团长吴仲超及秘书长白丁。团内成员在生活行政方面分为三个大队,即男生队(队长吴福海)、女生队(队长杨瑞年)和儿童队(队长明仁宗);业务工作方面则划分为戏剧组、舞蹈组、美术组(绘画组)、歌咏组、民运组。

二、抗战时期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开展的抗日文艺宣传、民运、统战等实践活动 ,梳理文艺创作成果及其文化贡献

“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这是团员们常挂在嘴边的口号。军部领导人高度重视对团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培养,因此为服务团团员安排了一系列系统的学习课程,内容涵盖马列主义理论、时事政策、中国革命问题等。因工作需要,服务团邀请艺术家、学者及技术专家前来授课,专业技能课程内容包括绘画、戏剧、歌咏、舞蹈、写作等。在这种既紧张严肃又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服务团的团员们积极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和民运工作。

1、开展抗日文艺宣传

新四军的文艺宣传包括戏剧、音乐、绘画、诗歌等丰富多元的形式。1938 年8 月,新四军成立了戏剧编导委员会,整合了政治部、服务团、教导队等各单位的戏剧工作者,负责戏剧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推进。戏剧编导委员会下设审查组、编导组和研究组。后方所有戏剧相关工作均通过这一机构开展。戏剧组创作了大量如《一年间》、《繁昌之战》、《人财两空》等优秀作品,进行了广泛的演出。

书写宣传标语、绘制宣传画,是服务团开展抗日宣传的另一种主要方式。为更好地配合政治宣传任务,1938 年10 月,绘画组创办了《老百姓》画刊,每两周定期出刊。

唱歌是战地服务团成员人人都掌握的技能,不过歌咏组却是全团人数最少的小组,仅沈亚威一人担任副组长。服务团团员常深入连队教战士唱歌,既丰富了战士们的业余生活,也鼓舞了他们的作战士气。团员们深入群众开展抗战动员时,还会教老百姓唱一些抗战歌曲,或是田间劳作的小调。1939 年4 月,《战地服务之歌》创作完成。涌现出何士德、任光、章枚等作曲家,一批新四军原创歌曲出现。新四军的歌曲,能有力鼓舞抗日军民的斗志,更在拉近军民距离、凝聚官兵心力、密切干群联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精神感召作用。

2、民运宣传工作

新四军自身严明的纪律,是服务团民运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项英曾指出:“军队自身的实际行动,是获得民众信仰与拥护的基本条件,也是开展民运工作的基础。”

服务团开展民运工作的方式多样:初期以开办识字班、帮助农民劳作等形式,在与农民的接触中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思想动态,逐步赢得信任后,便向其宣传抗日知识;随后通过组织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儿童团等团体广泛发动群众,同时提出减租减息等契合农民实际利益的口号,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从而进一步获得农民的拥护。

在工作对象上,服务团主要面向贫雇农;对于思想较为开明的地主士绅,会通过召开座谈会、亲自登门拜访等方式积极争取;而对部分顽固派分子和汉奸,则采取坚决斗争的态度。

3、开展统战工作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战地服务团在统战工作中开展了多方面实践,包括广泛吸纳知识分子,争取和团结中间力量,联络国民党爱国官兵,争取海内外力量的支援,充分发动民众并创建抗日游击武装,同时积极争取和改造帮会、刀会,对伪军及伪组织进行分化瓦解等。

战地服务团对国民党的统战工作采取军官路线和士兵路线相结合的方式。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并掀起反共高潮。新四军肩负双重任务:揭露国民党摩擦分裂阴谋,争取其中爱国官兵。新四军战地服务团遂以文艺活动,借联欢与国民党官兵交友。服务团团长朱克靖凭借丰富的革命经历,积极开展对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与此同时,青年抗战服务团第一大队队长何士德、江西省保安处政训队指导员邵惟等人,也常与战地服务团团员围绕音乐、戏剧等领域开展交流活动。

争取中间势力是孤立国民党顽固派的关键策略,其主体涵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地方实力派等阶层。他们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1940 年,毛泽东曾致电项英、叶挺等人,明确指出:“在反摩擦的武装斗争中,加紧争取友军对我同情,或严守中立的工作,不但有很大的意义,而且有很大的可能。”依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针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实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利用地方实力派与国民党顽固派之间的矛盾,争取地方实力派保持中立。第二,通过文体活动增进与川军的友好关系。第三,以拜访、通信、交友等方式,联络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战地服务团对海外人士的统战工作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开展:第一,吸收华侨加入新四军。1938 年1 月,沈尔七率领菲律宾华侨抗日义勇队加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1939 年,沈尔七返回菲律宾后,领导菲律宾华侨劳工联合会组建"回国慰问团",全团50 余人悉数参加新四军,部分团员随后编入战地服务团。第二,接待各国记者,向其宣传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抗战事迹。1938 年,美国著名左翼记者史沫特莱曾前往云岭军部考察,她十分关注新四军的干部教育与文化工作,常观看新四军教导总队文化队的演出,并参与演出结束后的群众评议活动。

三、抗战时期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改编及在抗战中的历史影响,挖掘其在当代文艺工作可借鉴价值

1938 年初,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南昌应运而生,这支充满活力的文化劲旅,宛如燎原星火,在烽火岁月中迅速成长。自1939 年秋冬起,国民党军队掀起的反共摩擦日益频繁,皖南局势随之趋于紧张。1940 年4 月,新四军军部领导经审慎研究后作出决定,委派朱克靖亲自率领战地服务团的主力,转移至江南指挥部,接受陈毅的领导。剩余的少数人员则组建为战地服务团二团,何士德出任团长。

同年7 月,服务团再次接到转移命令,与军政治部的同志们一同奔赴江北。到了11 月,服务团抵达盐城,正式改编为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依旧在陈毅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在此期间,服务团积极适应形势变化,深入群众,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动员及组织工作,为抗日斗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直至1941 年皖南事变后改组为一师战地服务团。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以戏剧唤醒民众,用歌声凝聚力量,借美术传递信念,凭舞蹈激发斗志,更组建专业民运队伍深入群众,全方位开展抗日宣传。鼎盛时期,这支队伍汇聚了四五百名热血青年,他们跟随部队辗转各地,活跃于前线与后方之间,被赞誉为“铁军轻骑兵”。战地服务团不仅为新四军扩大影响力、巩固抗日统一战线立下汗马功劳,还极大地丰富了军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值得铭记的是,战地服务团犹如一座人才摇篮,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文艺骨干与文化工作者。他们带着在战火中淬炼的艺术素养和革命精神,为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的文化建设注入活力,更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事业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坚持人民大众的文艺方向

袁国平在《抗战的艺术观》中指出,艺术应该为抗战救亡服务,抗战需要大众化的艺术;陈毅指出:“大众化就是为大多数人服务,是内容问题也是形式问题。”抗战时期,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深入体验敌后军民的实际斗争生活。他们以戏剧、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多元文艺形式为载体,紧扣“文艺服务抗战、文艺服务工农兵群众”的指导方向,从广大民众的真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生动践行了文艺大众化与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需坚守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要推动文化实现大发展大繁荣,首先必须践行群众路线,深入挖掘蕴藏在人民生活中的文化富矿;其次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引导文艺工作者向人民学习,从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汲取丰沛养分、挖掘创作素材,力求创作出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

2、加强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教育

“德艺双馨”是对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而在某种程度上,“德”比“艺”更为重要。抗战时期,正是在救亡图存目标的激励与服务团的引导教育下,团员们不断精进艺术修养,竭力为广大军民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这启示我们,加强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教育是当前文艺界亟待推进的重要工作——要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重视文艺骨干的培养

新四军初创时期,军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分子极度匮乏,文化队伍在数量与质量上均难以满足文艺工作需求。为此,新四军制定并推行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积极动员和号召文化界人士与学者名流加入队伍。对文艺工作者,新四军在政治上给予充分信任、关怀其政治成长,工作上量才录用、使其各展所长,生活上关怀备至、提供优厚待遇;同时组织文艺干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与实践历练,推动其共产主义思想不断成熟。

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文化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愈发突出,文化实力已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这要求我们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文艺工作,秉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理念;从政策措施上着力营造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环境与条件——在政治上关心信任、大胆任用,在思想上引导提升,在工作上支持赋能、委以重任,使其充分发挥所长,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献智出力,在生活上则悉心照料、关怀备至。

战地服务团在文艺创作中始终扎根人民群众,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方向;在文化建设中,既坚守本民族特色,又积极吸纳时代新内涵;同时注重文艺骨干的培养,做到尊重、关怀并善用文艺人才。这些宝贵经验,值得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事业借鉴与深思。

参考文献:

[1]周峰:《关于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几个问题的研究》,《军事历史研究》,2013 年第一期。

[2]陶余新:《党史文化与抗战精神——新四军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 ,《铁流 2 4纪念张云逸大将诞辰 1 2 0 周年、纪念浙东地区党委会成立 7 0 周年》,2013 年6 月 。

2025 年度新四军研究专项课题项目25xsj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