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与呼吸道健康:植物如何净化空气?
张四军
身份证号码:420112197509080332
一、引言
城市环境中,PM2.5、二氧化硫( SO2 ₂)、氮氧化物 (NOx )及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浓度超标,导致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显示,空气中PM2.5 浓度每增加 10μg/m3 ,呼吸道疾病住院率上升 3.1%c 。城市绿化植物作为 “天然空气净化器”,可通过叶片吸附颗粒物、气孔吸收有害气体、挥发物质抑制微生物等途径,降低空气污染物浓度。探索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机制与应用路径,对提升城市生态韧性、保障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植物净化空气的核心机制
2.1 颗粒物吸附与滞留
植物通过多层结构捕获空气颗粒物:叶片表面的绒毛、皱纹及蜡质层可吸附 PM10、PM2.5 等颗粒物,单株树木的年吸附量可达 1-10kg ,叶片粗糙度越高(如构树、悬铃木),吸附效率提升 30%-50% ;树冠结构通过气流扰动使颗粒物沉降,密集的枝叶形成 “滤网效应”,使林内颗粒物浓度比空旷区域低 20%40% ;植物表层湿润时(如晨露、降雨后),颗粒物吸附能力增强,PM2.5 去除率可提高 15%-25% 。吸附的颗粒物可通过雨水冲刷或叶片更新脱离植物,实现净化循环。
2.2 有害气体吸收与转化
植物通过生理代谢清除有害气体:叶片气孔吸收 SO2 ₂、 NOx 等气体,在体内转化为无害物质(如 SO2 转化为硫酸盐储存于细胞液中),单株成年树木每日可吸收 SO2 10-50mg 、 NOx 5-20mg;根系与土壤微生物协同作用,将部分挥发性有机物(VOCs)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 3%-5% ),转化效率提升 20%-30% ;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如萜烯类)可与臭氧(
₃)发生反应,降低近地面 O3 浓度,减少其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2.3 微生物抑制与灭活
植物通过化学与物理作用减少空气微生物:部分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如酚类、醛类)可破坏细菌细胞膜,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致病菌活性,抑菌率达 30%-50% ;叶片表面的蜡质层可阻止微生物附着,减少病原真菌孢子传播;植物蒸腾作用改变局部湿度(维持 50%-60% ),避免高湿环境导致的微生物滋生,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
三、高效净化空气的植物类型
3.1 颗粒物富集型植物
此类植物以叶片结构为核心净化优势:乔木中,悬铃木、构树叶片表面多绒毛和深沟,PM2.5 吸附量比光滑叶片植物高 40%60% ;灌木中,紫薇、丁香分枝密集,叶片褶皱多,对 PM10 的滞留率达 25%-35% ;草本植物中,麦冬、野牛草覆盖度高,可通过地表植被层阻挡地面扬尘,使周边 PM10 浓度降低 15%-20% 。此类植物适合配置在交通干道两侧,拦截机动车排放的颗粒物。
3.2 有害气体吸收型植物
具备强代谢能力的植物可高效清除气体污染物:乔木中,杨树、柳树对 SO2 ₂的吸收能力突出,叶片含硫量可达干重的 0.5%-1.0% ;灌木中,黄杨、海桐能通过气孔吸收NOx ,转化效率比普通植物高 20%-30% ;藤本植物中,爬山虎、常春藤可通过庞大的叶片面积吸收甲醛等 VOCs,单株年吸收量达 10-20g 。此类植物适合种植在工业区、锅炉房周边等有害气体浓度较高区域。
四、影响植物净化效果的关键因素
4.1 植物配置结构
群落结构决定整体净化效率:乔 - 灌 - 草复层结构的净化能力比单一树种提升50%-70% ,上层乔木拦截高空颗粒物,中层灌木吸收气体污染物,下层草本抑制地面扬尘;植物郁闭度控制在 0.6-0.8 时,既能保证通风(避免污染物滞留),又能最大化叶片接触面积,PM2.5 去除率比郁闭度过低( <0.4: )或过高( >0.9 )提升 20%-30% 。
4.2 环境条件调控
气象与土壤条件影响净化效能:温度 20-25℃时,植物气孔开放度最大,气体吸收效率提升 25%-35% ;相对湿度 60%-70% 时,叶片表面湿润,颗粒物吸附量增加15%-20% ;土壤肥力适中(有机质含量 3%-5% )可促进植物代谢,增强酶活性,使 SO2 转化效率提高 30% 以上。
五、提升城市绿化空气净化效能的策略
5.1 构建健康导向的绿化布局
优化空间配置以靶向防护: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区(如儿童活动中心、老年社区)周边,采用 “核心区 + 缓冲区” 布局,核心区密植微生物抑制型植物,缓冲区配置颗粒物与气体净化植物;沿城市主导风向建设 “绿色通风廊道”,宽度不小于 20 米,选用高大落叶乔木(如杨树、悬铃木),提升污染物扩散与净化效率;在道路两侧设置 5-10米宽的乔灌结合绿带,降低机动车尾气对行人的暴露风险。
5.2 优化植物选择与群落设计
科学组合提升综合净化能力:颗粒物污染严重区域(如工业区)优先选用悬铃木、构树等富集型植物,搭配杨树等气体吸收植物,形成 “吸附 + 转化” 协同体系;交通干道两侧采用 “落叶乔木 + 常绿灌木” 组合,冬季保留灌木层净化功能;注重植物季相互补,确保四季均有稳定的净化能力,避免单一季节植被休眠导致的净化断层。
5.3 强化绿化养护与管理
通过精细化管理维持净化活性:定期修剪植物(每年 2-3 次)促进新叶生长,新叶的污染物吸收能力比老叶高 30%-50% ;采用高压喷水清洗叶片(每月 1-2 次),清除附着的颗粒物,恢复吸附能力;减少化学肥料使用,增施有机肥提升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植物对有害气体的转化效率;避免在人群活动高峰时段修剪,减少花粉、碎屑引发的呼吸道刺激。
六、结论
城市绿化植物通过吸附颗粒物、吸收有害气体、抑制微生物等机制,直接降低呼吸道疾病风险,是健康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提升其净化效能需从布局优化、植物选择、养护管理三方面入手,构建 “结构合理、功能协同、管理科学” 的绿化系统。未来应进一步量化不同植物的净化效能参数,结合城市污染特征实现精准配置,推动城市绿化从“景观美化” 向 “健康服务” 转型,为居民呼吸道健康提供持续生态保障。
参考文献
[1] 白鸣. 如何利用植物提高住宅小区内的空气质量[J]. 农技服务,2017,34(23):188.DOI:10.3969/j.issn.1004-8421.2017.23.161.
[2] 代强. 植物多样性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分子植物育种,2025,23(11):3831-3836. DOI:10.13271/j.mpb.023.003831.
[3] 曹辉. 植物对甲醛的净化作用的研究[J]. 北方园艺,2008(6):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