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产教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作者

郭彦云 刘海波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摘要:当下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蓬勃发展,人才供需矛盾凸显。本文深度剖析基于产教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从精准锚定建设目标,到创新运行模式,再到完善保障机制,全方位构建高效实训体系,旨在为专业人才培养注入强大动力,有力推动行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关键词:产教融合;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轨道交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关键力量。这一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极高要求。然而,当前院校培养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等方面,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明显脱节。产教融合作为一种创新教育模式,犹如一座桥梁,将教育资源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为建设高质量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提供了全新思路与有效途径,亟待深入探索与实践。

1 产教融合下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1 确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建设目标

紧密跟踪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动态,与业内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深度交流,精准把握行业对人才知识、技能与素养的需求。例如,随着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的普及,对掌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运维技术的人才需求大增。基于此,将实训基地建设目标设定为培养具备前沿技术应用能力、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明确学生应熟练掌握轨道交通信号控制、车辆检修、运营管理等核心技能,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与应急处理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无缝对接行业岗位,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1.2 院校与企业协同设计实训内容

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组成联合设计团队,依据行业岗位标准与、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共同开发实训课程与项目。企业提供真实案例,如地铁线路开通前的调试项目、车站设备故障应急处理案例等。院校教师将这些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设计出涵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实训内容。在车辆检修实训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传统车辆部件维修技能,还融入新型节能车辆技术的学习与实操,引入最新智能检修工具,使实训内容紧跟行业技术发展步伐,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引入先进技术打造现代化实训环境

积极引入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打造高度仿真的实训环境。配备1:1模拟地铁驾驶设备,具备与真实列车相同的操作界面与运行逻辑,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驾驶训练,熟悉各种工况下的驾驶操作。搭建智能运维实训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模拟设备运行状态,学生可通过数据分析诊断设备故障,提升智能化运维能力。同时,引入全息投影技术辅助教学,建设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实训区,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车站应急疏散、设备故障处置等复杂场景,增强实训的真实感与趣味性。

2 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创新

2.1 校企双主体管理机制构建

成立由院校领导、企业高管共同组成的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重大事项决策。在管理委员会中,设立不同职能小组,如战略规划组、教学督导组、资源调配组等,明确各小组职责,提升决策效率。院校方负责教学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开展;通过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实时监控教学进度、学生学习状态。企业方负责提供行业最新技术指导、选派资深工程师参与教学,把控实训内容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定期组织企业工程师与院校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交流行业动态与教学经验。双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沟通协调实训基地运行中的问题,共同制定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实训指导手册等,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协同管理,保障实训基地高效运行。

2.2 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训教学组织

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实训教学划分为多个项目模块。例如,设置地铁车站运营管理项目,学生分组扮演值班站长、值班员、站务员等角色,模拟车站日常运营、客流高峰应对、设备故障处理等场景。在项目实施前,邀请企业一线员工分享实际工作案例与经验,让学生对项目有更直观认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制定方案、协作完成任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作为指导者,提供技术支持与评价反馈。建立项目成果展示平台,学生可展示项目成果,分享经验教训,促进相互学习。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项目管理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2.3 实训成果转化与应用途径探索

建立实训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学生与教师将实训中产生的创新想法、技术改进方案、技能大赛等进行转化应用。例如,学生在实训中提出的车站设备节能优化方案,经企业评估可行后,在实际车站进行试点应用。将竞赛考核标准转化为实训考核标准,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维护项目中的信号故障排查作为实训课程的核心模块。设立实训成果转化奖励基金,对有突出成果的学生与教师给予奖励。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项目,将实训基地作为研发平台,将研发成果推广至行业内其他企业,实现实训成果的价值最大化,提升实训基地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与行业协会合作,举办实训成果推广会,扩大成果传播范围,吸引更多企业关注与合作。

3 实训基地建设保障机制

3.1 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体系建立

积极争取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政策支持,如申请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主动与教育、财政等部门沟通,详细阐述实训基地对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提高获批几率。与金融机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院校设立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合理规划资金使用,确保先进设备购置、场地建设与维护、师资培训等工作有充足资金保障。同时,建立资金使用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透明、高效,定期审计并公示资金流向。

3.2 师资队伍的产教融合能力提升

定期选派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并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导师,参与实际生产与运营管理,积累行业经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为实践教师制定详细的实践任务清单,明确学习目标与考核标准。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到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实训教学,将行业最新技术与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开展教师产教融合能力培训,学习先进教学方法、行业前沿技术,打造一支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3 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完善

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与评估指标体系,涵盖实训教学质量、学生技能水平提升、企业满意度等方面。细化各指标权重,突出重点评估方向。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时采集实训教学数据,如学生考勤、项目完成情况、教师教学评价等。定期对实训基地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参与评估过程。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实训内容、优化管理流程,持续提升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

4 结论

基于产教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问题的关键举措。通过明确建设思路、创新运行模式、完善保障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输送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也推动了教育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未来,实训基地应持续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建设方案,拓展功能与服务,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思.职教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融媒体教材出版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2):225-227.

[2]李艳.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究[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23,(06):46-47.

[3]周立卓.产教融合视域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融合课堂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19):190-19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