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与HIPPY计划融合下幼儿园家长助教模式实践研究
许凤霞
万盛经开区中盛幼儿园,重庆 万盛经开区 400800
前言:
家长作为幼儿教育参与者,其参与质量能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水平。本文通过考察家园共育和HIPPY 计划的理论依据和运行特点,形成可操作性的家长助教模式,主要体现在关注家长教育能力的“系统培训”、家长与教师“协同设计”活动,并“科学地评价”活动实施的效果,以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机对接。
一、家长能力阶梯培训,夯实助教基础
与幼儿共同学习的家长,其专业素养的提高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水平。在认知阶段,主要内容是学习幼儿发展心理学基础方面的理论,诸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等[1]。在技能阶段,运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的方式提升家长组织活动设计、观察与互动活动等的能力。实践阶段,突出的是教育行为的迁移,安排家长把获得培训成果转变成自己的个性教育活动。整体上,应用成人学习理论安排工作坊、角色扮演、反思日志等方式,促使家长的学习从被动型向主动建构型转化。
实际操作中,对家长进行 12 周培训:以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主旨的“同伴交往”问题讨论,介绍 3 至 6 岁幼儿同伴社会性交往情况;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冲突解决”游戏设置,让家长分组扮演不同的教育干预策略;以实践操作为目的的“合作游戏”活动,让家长设计活动并实施。经过这一系列的培训,家长活动目标的确定、活动材料的准备、活动进行的引导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设计的活动更加贴合幼儿年龄特点。需要强调的是,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都用自己的专业背景来介入其中,如医生家长设计的“健康小卫士”,有医学知识又不失趣味性。
二、双师协同备课机制,优化活动设计
家长助教活动的顺利进行有赖于教师与家长协同化专业合作关系的建立。本课题双师协同备课模式通过四个相互递进的流程——需求分析流程通过对记录观察、作品分析等方式分析出幼儿当前的发展状态及需求;目标确立流程则将《3-6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各领域具体目标与家长的岗位职能相结合,确定恰当的教育目标;内容编制流程通过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等生成不同的教育创意;实施调整流程则设立即时反馈的流程,实现过程的调整[2]。教师在这一协同过程中积极进行专业引领,即运用相关的教育、心理原理指导家长把日常生活经验转化为适合的活动内容;家长则根据自身的岗位经验及生活经验,为幼儿助教活动提供不同的教育视角及课程资源。
在“职业万花筒”活动中,“职业”主题备课团队由教师和6 个职业领域不同家长组成。在需求分析环节,分析绘画作品并访谈得知,大班幼儿在对职业的了解方面有较明显的性别偏见;在目标设计环节,参考《指南》中社会领域发展目标和家长的职业专长制定了“拓宽职业认知宽度”“树立职业意识”“减少性别偏见”三项三维目标;在内容设计环节中,利用“世界咖啡”研讨环节,由消防员家长带领创设了包含烟雾逃生演习体验的职业体验活动,由面包师家长自主设计了“小小面点师”活动,由程序员家长自主设计了运用ScratchJr 软件制作简单的幼儿可以完成的编程小游戏;在实施环节,根据幼儿的表现随时调整策略,如简化编程游戏的指令次数(由 10 个简化为 5 个主要指令,增加图示提示)等。
三、多元评价反馈体系,提升共育实效
评价是课程持续发展的保障,综合评价有三个指标体系:第一,过程性评价是对活动过程适宜性的评价,主要采取观察记录的方式统计幼儿表现;第二,发展性评价是对家长能力和幼儿成长的评价,主要通过幼儿成长袋记载幼儿成长轨迹和家长教育变化;第三,效果性评价是对目标达成的评价,主要从作品分析、访谈的方式进行。评价者包括教师、幼儿和家长三个维度,评价全而客观。最后将评价的结果反馈到下一个活动上,形成“计划——实施——评价——调整”。
本园研制了一套可视化、可操作“三色评价卡”:活动开展过程中,用“红色行为观察卡”应用时间取样法记录幼儿探究过程中行为表现,如专注性、分享互助行为等;“黄色反思卡”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家长梳理活动准备、开展过程中思考的一些优缺点;“蓝色分析卡”鼓励教师用专业的方式评价活动目标、内容、方式是否适宜,以及相关资源是否充足。“秋之叶”探究性活动的红色卡结果发现 30% 幼儿持续专注观察时间低于 3 分钟;黄色卡发现家长均表示树叶标本只有几种、较枯燥;蓝色卡发现探究任务分层性太低。根据评价结果,下一阶段活动又作调整增加5 种树叶标本,提供放大镜等观察工具,调整“发现——比较——分类”的递进性探究活动任务。追踪发现,幼儿平均观察时间增长到 7 分钟,并更加主动关注树叶纹理、叶子形状等,探究行为变得十分丰富。
总结:
本文提出了家园共育与 HIPPY 计划融合的家长助教模式,并对其可行性、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这种家长助教模式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教育支持系统,既充实了家园共育的研究内容,又为实践工作提供了有效指导。未来可针对不同家庭背景的适宜性改变及信息技术在家长培训的应用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邹蕊明.浅析幼儿园家校共育模式的实施策略[J].教育,2025,(06):59-61.
[2]程肖潇.“互联网+“背景下的幼儿园家校共育策略[J].天津教育,2025,(08):60-62.
本文系重庆市 2023 年保教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专项课题“家园共育与HIPPY 计划融合的实施与评价探究”(课题批准号 BJZL2313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