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人小学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杨丽防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河市中心小学 362013
一、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浪潮中,劳动教育肩负立德树人重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其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小学作为品德养成黄金期,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育,是破解“重智轻德”困局、契合时代育人需求的必然。杜威“做中学”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为二者融合提供支撑,但小学阶段在融合策略与效果评价上仍存研究空白,本文将对此展开探讨。
二、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德育的重要意义
2.1 价值塑造: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劳动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践行的具体行为。在泉州市某小学开展的 “校园生态农场” 项目中,学生从翻土播种到收获果实全程参与,历经 3 个多月的悉心照料。以种植番茄为例,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精确测量植株间距,定期记录生长数据;在果实成熟后,组织义卖活动,将所得 2000 余元捐赠给山区儿童。这一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同时在奉献中践行 “友善”“和谐” 价值观。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参与此类劳动实践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较未参与学生高出 35% ,在日常生活中更能主动践行节约、奉献等价值观 。
2.2 品格培育:构建道德养成实践场域
劳动场景天然具备规则约束与协作属性,为学生道德品质培养提供真实情境。泉州市某小学实施的班级 “卫生责任区轮岗制” 颇具成效。学生每周轮流负责教室不同区域清洁,在整理图书角时,需按学科、类别仔细摆放书籍,培养秩序意识;擦拭黑板、桌椅过程中,体会劳动艰辛,从而学会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当遇到劳动工具损坏等问题时,小组同学共同协商维修方案,在沟通协作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据该校德育处统计,实施该制度一学期后,学生责任感评分平均提高 20 分(满分 100 分),班级物品损坏率下降 40% 。
2.3 全面发展:实现五育融合关键纽带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综合性育人功能,是实现五育融合的重要桥梁。在福州某小学的“传统节日文创设计” 项目中,五年级学生为迎接端午节,运用美术课所学色彩搭配知识设计香囊图案,结合语文课积累的诗词文化撰写寓意文案,通过手工制作锻炼手部精细动作与协调能力。作品完成后,在校园展览中进行评比,提升审美能力;随后将香囊赠送给社区老人,培养尊老爱老品德。这种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的劳动实践,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品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
三、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德育的现状分析
3.1 认知偏差:价值理解存在局限
尽管素质教育倡导劳育与德育融合,但部分教育主体对其价值认知不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3 年调查显示,38.6%的教师将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体力劳动,忽视其品德塑造功能; 71.2% 的家长受“唯分数论”影响,过度包揽家务,导致学生劳动实践匮乏 。如某县城小学走访发现,家长为追求成绩给孩子大量报班,挤压劳动时间。
3.2 课程缺陷:体系构建有待完善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存在内容碎片化、低龄化问题,缺乏科学梯度。以广州市某小学为例,一至六年级劳动课程均有教室卫生打扫内容,难度未随年龄调整。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课时不足 28% ,且与德育课程割裂。教师反馈,手工编织等教材内容在高低年级差异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四、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德育的实践策略
4.1 强化价值共识:构建 “家校社” 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 “学校主导、家庭协同、社会支持” 的协同育人模式。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培训,邀请专家解读政策、分享案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举办家长工作坊,发放 “家庭劳动教育指南”,指导家长制定家庭劳动计划。例如,深圳市某小学每学期开展 “家长劳动教育课堂”,邀请教育专家分享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方法。同时,联合社区、企业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如与农场共建实践基地、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设手工艺课程,营造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氛围 。
4.2 优化课程设计:打造阶梯式课程体系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 “基础实践 — 主题探究 — 创新应用” 阶梯式课程体系。低年级开设 “生活小能手” 课程,培养穿衣叠被等生活技能;中年级开展 “校园服务岗” 主题课程,设置图书管理员等岗位,增强责任意识;高年级组织 “职业体验周”,让学生走进消防站、医院等场所,培养职业规划意识。课程实施中,深度挖掘德育元素 。如在 “职业体验周” 后,组织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引导学生尊重不同职业劳动者,树立正确价值观。
4.3 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多维协同育人平台
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学校加大投入建设 “劳动教育实践中心”,内设种植区、手工制作室等功能区域;开发 “家校劳动共育” APP,实现家校实时沟通。与博物馆、科技馆、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基地,开发特色课程,如 “文物修复小工匠”“小小工程师” 等 。南京市某小学与当地科技馆合作,开发 “科技劳动实践” 课程,学生在科技馆技术人员指导下,参与简单科技产品组装,既学习科技知识,又培养劳动技能。
五、结论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德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意义重大。通过强化价值共识、优化课程设计、整合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与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可有效提升融合实效。未来需持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创新小学劳动德育模式,为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Z].2020 - 03- 20.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M].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
[4]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3 年基础教育劳动教育发展报告 [R]. 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3.
[5] 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