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优化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作者

陈欣煜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21004

前言:

媒介素养教育本质是赋予个体在复杂信息生态中“解码-重构-创造”的动态能力,成功的媒介素养教育需突破单一课程框架,构建跨学科融合、家校社协同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基础教育改革需从课程结构、教学策略与评价机制三方面系统推进,将媒介素养从“边缘化补充”转化为“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支点。

一、以“媒介文本解构工作坊”推动批判性阅读实践

媒介素养是指对媒介文本上下层面的结构进行识别的能力,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媒介文本看作一种载体,只是传达静态的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在面对信息时只知道读而不知问、不知思[1]。因此,可以组织“媒介文本解构工作坊”将媒介文本层层拆解来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产生的意图偏见。如分析新闻文本,可以准备同一事件,新闻报道A 用的陈述句,而新闻报道B 则用了一些情绪性的词汇与引导性提问。

为落实该策略,一位初中教师设计了“校园门口路边摊卫生”的报纸新闻。学生解读了a 新闻通过对“多名学生腹泻”“没有健康证”等信息的罗列而产生负面想象,b 新闻通过“每天的消毒记录”“同学们自愿”等信息而获得中性意义。在解构过程中,有学生质疑道:“a 新闻中的‘多名’是什么含义,如果 3 个那也是多数呢。”还有学生怀疑说:“b 新闻里的‘同学们自愿’难道就不关心学生们的健康吗?”通过交流学生理解到了媒介文本的“信息选择性陈述”的特点,并归纳出“信息的验证”“事实与评价的区分”“未被提及的看法”等批判性阅读方法。

二、通过“跨学科媒介创作项目”实现知识迁移与价值内化

跨科的课程可以实现媒介的制作与学科的知识、生活和社会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媒介的意义。例如在历史课堂中,设置“历史人物和事件微电影制作”,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选题、搜集材料、撰写脚本和拍摄和剪辑。在制作前期,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制作目的,是重在复原历史事实(如“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还是追问媒介塑造的历史(如“电影是如何改造辛亥革命故事的”)。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学生用史学的研究方法来验证所采集的材料是否真实可靠,并综合影视剧的语言设计(如剪辑、字幕、旁白)来加强表达。

某高中历史教师曾要求学生拍摄并剪辑“宣传抗战时期的宣传画分析纪录片”,该教师让学生自行组建几个小组进行,研究内容包括国民党宣传画(“保家卫国”)、共产党宣传画(“军民团结”)、日本人宣传画(如“共荣圈”)等,他们在拍摄剪辑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宣传画色彩、构图(人物的大小关系及所处空间的关系)都蕴涵着政治目的,比如,有一组学生在分析共产党宣传画时说“画中的农民与士兵一起并排战斗,并且农民占据中心位置,说明了‘全民抗战’”,有另外一组学生通过对国民党宣传画的“英雄主义”和共产党宣传画的“集体主义”差异来分析讨论“媒介如何构建国家认同”。

三、构建“家庭-学校媒介使用日志”促进反思性习惯养成

媒介素养是一个需要不间断自我反馈及反思的能力,家庭和学校联动则能给予学生更加丰富的真实实践场域[2]。建议开发“家庭-学校媒介使用日报表”,鼓励学生把自己一天的媒介接触行为(比如用了什么媒介,用了什么内容,用了多少时间)以及“被什么触动了”(比如“看到这个广告我就去看一下产品成分表”)(“被触动的瞬间”即对行为的反思)记录下来。比如学生会记录:“每天上 QQ 看短视频 3 个小时,我上 QQ 看了2 小时宠物类视频、1 小时搜索关键词‘缓解焦虑’。”分享时,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你要看宠物类视频?你觉得看这样的视频让你觉得舒服吗?当你搜索‘焦虑’这个词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更倾向于看科学方法,还是看别人的故事?”经过追问后,学生逐渐有了对于媒介选择背后的需求的觉察与自主选择,主动干预媒介使用行为。

还有一篇日志是“看家族群‘某食物致癌’链接的标题挺吓人的,就发给妈妈了,后来查查才不是营销号。”,教师适时引导道“转发之前怎么办?如果妈妈已经相信,你应该怎么样讲道理呢”?学生回答了多种途径:找到新闻报道出处是不是可靠的,输入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是否有其他报道,简单地解释什么是“伪科学”。然后,教师布置一个“家有小老师”活动,学生教自己的父母利用媒介的技能技巧(如何避开标题党,如何应对网络谣言),如学生说到“奶奶最信‘邻居说的’,不信‘网上的’,于是只好顺到奶奶,讲出身边发生的事,让奶奶相信我……使得学生不再只是“接受媒介的影响”而是“调整媒介的‘影响’”,反思力以及沟通力都有明显提高。

总结:

基础教育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优化需立足“技术赋能”与“人文回归”的双重逻辑。一方面,通过跨学科课程整合,将媒介认知、信息伦理与批判性思维嵌入语文、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等核心学科,构建“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培养框架;另一方面,借助项目式学习、媒介创作实践等路径,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从信息消费者到内容生产者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晓.社会工作理念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引导[J].中国地市报人,2025(06):112-113.

[2]孙黎,简星宇,薛璟鑫.反转新闻对大学生的认知影响及媒介素养重塑路径[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5(04):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