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现状及环境保护应对策略
何宏瑶 陶羿毅
垫江县生态环境监测站 408300
一、引言
塑料制品因其轻便、耐用、廉价的特性,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医疗、电子等各个领域。然而,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海洋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约 4 亿吨塑料,其中约 800 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塑料污染不仅影响环境美观,更导致生物误食、栖息地破坏等生态问题,微塑料甚至已进入人体血液,威胁人类健康。然而,当前塑料污染治理仍面临回收体系不完善、替代品研发不足、公众意识不强等诸多挑战,需要深入探究有效的应对策略。本文旨在分析塑料污染现状,提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应对策略,为减少塑料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二、塑料污染现状分析
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全球性环境挑战。从污染范围看,塑料污染已从陆地扩展到海洋,从城市蔓延到乡村,几乎无处不在。海洋塑料污染尤为严重,据估计,全球海洋表面漂浮着约25 万吨塑料垃圾,每年还有约 800 万吨新增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微塑料污染也引起广泛关注,这些直径小于 5 毫米的塑料颗粒已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甚至人体内,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从污染源看,塑料污染主要来源于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过度使用,如塑料袋、塑料吸管、塑料餐具等,这些制品使用周期短、丢弃量大,难以降解,成为主要污染源[1]。此外,塑料包装、农用薄膜、工业塑料制品等也是重要污染来源。从地域分布看,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塑料污染更为严重,特别是城市地区塑料垃圾产生量大,而农村地区塑料垃圾处理设施不足,污染问题同样突出。季节变化方面,旅游旺季和节假日塑料垃圾产生量显著增加,如海滩旅游区塑料垃圾污染尤为严重。尽管近年来各国已开始重视塑料污染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塑料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仍需持续努力。
三、塑料污染应对策略
(一)完善政策法规,强化监管执法
政策法规是塑料污染治理的基础和保障。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塑料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塑料制品生产、销售、使用和回收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和标准要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监管体系。首先,应制定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标准,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鼓励可降解、可循环利用塑料制品的研发和使用。其次,建立健全塑料污染监管机制,整合环保、市场监管、工信等多部门力量,形成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监管,对违法生产和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行为实施"零容忍",依法从严从重处罚[2]。同时,建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对塑料制品从生产到废弃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管理,提高监管效率。此外,还应建立塑料污染环境税制度,对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征收环境税,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减少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和强化监管执法,可以为塑料污染治理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
(二)加强污染防控,减少塑料垃圾产生
污染防控是塑料污染治理的关键。应从源头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量。在包装领域,鼓励企业采用可降解材料、纸质材料等环保包装材料替代传统塑料包装,减少塑料包装的使用量。在零售行业,推广无包装或简易包装销售模式,鼓励消费者自带购物袋,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在餐饮行业,禁止或限制一次性塑料吸管、餐具的使用,推广可重复使用的餐具。同时,加强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提高塑料垃圾回收利用率。对于无法回收利用的塑料垃圾,应采用焚烧发电等资源化利用方式,减少填埋量。此外,还应加强对塑料垃圾非法倾倒和海洋排放的监管,防止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通过加强污染防控,可以有效减少塑料垃圾产生,从源头上控制塑料污染。
(三)推动替代研发,促进材料创新
替代材料研发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长远之策。应加大对可降解材料、生物基材料等环保材料的研发投入,开发性能优良、环境友好的塑料替代品。一方面,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可降解塑料研发,如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生物可降解塑料,这些材料可在土壤或海洋环境中被微生物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避免传统塑料数百年难以降解的问题,从源头减少环境累积风险。另一方面,鼓励开发生物基塑料,如以玉米淀粉、甘蔗渣、木质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塑料,不仅减少对石油化工原料的依赖,还可通过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碳固定作用降低碳排放。同时,推广使用天然材料替代塑料制品,如竹纤维制品、再生纸浆模塑品等,这些材料不仅可自然降解,还具有可再生、低碳足迹的优势,适用于包装、日用品等领域[3]。此外,需加强塑料循环利用技术创新,如开发高效分选技术、化学解聚回收技术等,将废弃塑料转化为原料或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回收利用率。通过多路径推动替代研发,可逐步构建"源头减量-材料替代-循环利用"的治理体系,从根本上缓解塑料污染压力。
(四)加强公众参与,构建共治格局
公众参与是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要基础。应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首先,开展塑料污染防治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向公众普及塑料污染的危害和治理措施,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其次,在社区和学校开展塑料污染知识普及活动,如举办讲座、展览、竞赛等,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塑料污染问题的认识。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塑料垃圾分类和回收,建立社区塑料垃圾分类收集点,方便居民分类投放塑料垃圾,提高塑料垃圾回收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志愿者活动等形式,组织公众参与海滩清洁、河流清理等塑料垃圾清理活动,增强公众环保实践能力。在企业层面,鼓励企业采用环保包装,减少塑料制品使用,对表现优秀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加强公众参与,可以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塑料污染治理共治格局,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的合力。
四、结论
塑料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污染防控、推动替代研发和加强公众参与等多种路径,可以有效地减少塑料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企业要切实履行环保责任,加大环保投入,研发和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公众要提高环保意识,改变消费习惯,积极参与塑料垃圾分类和回收。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塑料污染的有效控制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子孙后代留下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1]徐玥,谭全银,李金惠,赵娜娜.基于污染治理的塑料生态设计发展现状和展望[J].环境科学研究,2025,38(06):1344-1355.
[2]种珊,熊华文.我国塑料污染治理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及建议[J].环境保护,2025,53(04):73-77.
[3] 天津市公共 机构塑料污 染 治理路径探 索[J]. 中国 机关后勤,2024,(07):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