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育人路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李文静 刘璇

宁夏理工学院 宁夏石嘴山 753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并对“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提出明确要求。新媒体以其即时性、交互性、社群化、个性化传播特征,深度融入青年学生的思想塑造、价值养成和日常交往,深刻改变了传统育人环境。网络空间多元思潮激荡、信息内容良莠不杂、话语体系复杂多变,对主流价值引领、青年思想凝聚、文化育人效果提出严峻挑战。探索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不仅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更是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占据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必然需求。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育人面临的挑战

1、主流价值传播“话语逆差”: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在新媒体传播领域中,其传播效果日渐式微。部分网络亚文化、泛娱乐化内容乃至错误思潮凭借其“网感”话语、情感煽动、算法推荐优势,对青年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挤压了主流价值传播空间,形成一定的“话语逆差”。

2、育人内容供给的“错位”:现有优质网络文化育人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形式单一,与青年群体对可视化、沉浸式、强互动内容的需求存在显著差距。“简单将线下内容“平移”至线上,缺乏针对新媒体语境和大学生认知习惯的深度转化与创新表达,导致育人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的感染力不足、吸引力不够、接受度不高,效果不好”。[3]

3、技术伦理风险的“隐性冲击”:在当代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群体中,算法推荐形成的“信息茧房”,无形中窄化了当代青年的视野;而大学想对自由、宽松的管理,也让学生有机会沉溺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从而弱化现世人际交往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网络也带给当代青年群体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三、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育人路径探索路径

针对以上的挑战和问题,构建有效的网络文化育人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网络文化育人路径,还需要结合网络新媒体的不同特性,以系统性思维探索价值引领、内容创新、主体协同与机制保障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具体分为以下四方面:

1、强化价值引领:筑牢思想根基,掌握话语主导权

(1)深耕主流价值,推动话语体系转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基因,以及立足当地可用的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等核心育人要素,转化为契合当代大学生网生代思维特点、表达习惯的“网言网语”。如:创作具有思想深度的网络动漫、短视频;开发互动性强、故事性好的思政类网络故事营销;鼓励师生共创“微党课”、“青言青语”理论阐释产品。

(2)打造清朗空间,强化阵地意识:建设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校园新媒体矩阵和主流网络平台账号。加强议题设置能力,主动设置正能量充沛、青年大学生群体关切的议题,引导校园网络舆论走向。立场坚定地反对网络上的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敢于发声、善于引导。

2、聚焦内容为王:提升供给质量,增强育人吸引力

推动内容形态融合创新:超越图文限制,大力发展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态承载育人内容。将重大主题、理论难点、历史事件等转化为可视可感、易于理解的视听产品。

(1)深耕优质 IP 与精品创作:鼓励支持创作反映时代精神、展现青春风采、蕴含深刻思想的网络文学、音乐、微电影等文化精品。培育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正能量网络文化 IP(如“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国神话故事传说等),使其成为价值传递的有效载体。

(2)强化互动体验与参与感:设计开发互动投票、话题讨论、线上打卡、虚拟社区建设,在线协作式志愿服务等参与式育人项目,让青年在亲身参与和深度体验中实现自我教育、朋辈教育。

3、完善机制保障:夯实发展基础,护航长效运行

(1)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及宣传:完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在网络平台及线下教育中,让学生群体明确认识利害关系。同时,制定相应的校园新媒体管理办法,完善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规范网络育人行为和学生上网行为。

(2)强化技术赋能与风险防控: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塑造青年群体喜欢的动漫形象,赋能文化内容的吸引力。同时,运用大数据提升内容精准推送、舆情预警研判、个性化育人方案制定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升青年信息甄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创新实践:典型模式与案例启示

1、“校园文化+网络社群”共生模式:

比如活跃在 B 站的各大高校,他们鼓励辅导员、优秀教师、学生骨干深度融入青年聚集平台,以真实身份发布校园生活纪实、成长经验分享、热点理性评论等内容。建立线上兴趣社群,引导线上交流与线下实践结合,如“清华小五爷园”特色 IP。这一案例有效增强了主流声音在青年社群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了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良性互动与共生共荣。这就启示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中,通过调研学生网络行为习惯,建立“网络社群”,引导学生日常思想困惑。

2、“主流价值+青年话语”破圈模式:

共青团中央“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精准把握青年喜好,运用卡通形象“团团”、快闪短视频、积分排行、主题曲创作等元素。每期聚焦一个理论热点或时事焦点,以生动活泼形式,通过各级团组织新媒体强力推广,形成“刷屏”效应。这个案例成功的将党的创新理论用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实现了主流价值的成功“破圈”,也证明了青年话语体系在传递主流价值上的巨大潜力。因此,占据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还需不断创新形式,用大学生和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网络文化育人润物无声的魅力。因此在未来的网络文化育人路径中,坚持“青年化表达才是实现价值,‘破圈’的关键”[4],比如方言诵经典、主题曲创作等类似活动的开展。

五、结语:迈向融合共生的网络育人新境界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育人,是一项关乎立德树人大事的工程。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唯有主动拥抱变革,以开放融合的姿态、守正创新的勇气、系统协同的智慧,不断深化对网络文化育人规律的认知,持续探索更具时代感、吸引力、实效性的路径与实践,才能够占据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通过深耕价值引领、打造精品内容、筑牢机制保障,方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中,有效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家园,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注释: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Z]. 2020.

3.黄龙.校园网络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困境与维度[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3)

4.樊亦青.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文教资料.202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