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协同视域下青少年电子产品“约法三章”的实践探索

作者

郑学文

济宁市第八中学 山东 济宁 272000

在数字时代,电子产品已深度融入青少年生活,却也因过度使用引发诸多教育难题。如何引导孩子合理驾驭而非被其裹挟,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电子产品约法三章》所承载的实践探索,正是聚焦这一现实需求,以家庭为核心场域,通过构建具体可操作的电子产品使用规则,回应家长在管理中的困惑,为平衡电子产品工具价值与青少年健康成长搭建桥梁。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导向

《家庭教育促进法》《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明确:家长要履行主体责任,引导孩子制定家庭公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预防沉迷网络。这些政策为青少年电子产品管理提供了明确方向,强调家校协同与家庭自主规则构建的重要性。

(二)现实问题

当前,青少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问题日益突出。疫情期间线上学习加剧了青少年对电子产品的依赖,部分学生出现沉迷倾向,不仅影响视力、睡眠等健康指标,还干扰学习节奏与社交发展。

家长层面则存在多重困境:认知上,要么视电子产品为“洪水猛兽”盲目禁止,要么过度纵容;方法上,普遍缺乏科学管理技巧,面对孩子违规使用时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干预方式,易引发亲子冲突;示范上,部分家长自身沉迷电子产品,难以发挥榜样作用。在此背景下,探索家庭公约模式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层面

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易受电子产品诱惑而过度使用。疫情后线上学习的常态化,使其与电子产品接触频率大幅增加,部分学生形成依赖甚至沉迷,不仅影响视力、颈椎等生理健康,还可能因缺乏真实社交导致沟通能力退化。

(二)家长层面

家长对电子产品的认知存在两极化:要么完全禁止,引发孩子逆反;要么放任不管,导致问题恶化。多数家长缺乏可操作的管理方法,面对孩子超时使用等情况时束手无策,且部分家长自身难以做到“以身作则”,削弱了教育说服力,加剧了管理难度。

三、实践目标与方法

(一)实践目标

引导家长客观看待电子产品,摒弃“一刀切”态度,理性平衡使用与管控;

帮助家长掌握家庭公约的制定方法(核心重点);

提升家长应对执行中问题的灵活性(核心难点)。

(二)实践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让家长直观感受过度使用的危害,增强代入感;

小组讨论法:激发家长交流管理经验,碰撞解决思路;

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亲子冲突场景,提升家长实际应对能力。

四、实践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发思考

播放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的短视频(如因游戏耽误学习、亲子因手机争吵等),提问“问题出在电子产品,还是人?”引导家长意识到“管理缺位”是核心,为后续内容铺垫。

(二)数据警示,凸显问题

展示数据:2021 年中学生电子产品过度使用者占比 30% ,2024 年升至 49% 。通过数据对比,让家长直观感受问题的严峻性,强化管理意识。

(三)“三章”布局,构建框架

从三个维度引导家长制定规则:

时空管理:时间上用“四象限法”(按紧急、重要程度划分),明确工作日/周末/假期的使用时长及时段(如睡前 1 小时、用餐时禁止使用);空间上限定使用区域(如客厅,禁止入厕所)。

内容管理:明确允许范围(学习类APP、审核过的视频等)与禁止内容(暴力、低俗信息、未知社交软件等),尤其规范搜题类APP和AI工具的使用,避免过度依赖。

技术管理:利用指纹密码、屏幕时间设置等功能,配合智能路由等工具辅助管控。

(四)公约制定,明确规则

提供“家庭公约模板”,引导家长通过讨论完善细节,明确:

使用时间、空间的具体约定;

内容审核与监督措施;

违规处理(如超时则扣减次日时长,不提倡以增加时长为奖励);

家长责任(如自身减少使用、及时提醒等)。

重点强调“四象限法”的迁移价值——不仅适用于电子产品管理,还可用于学习、生活规划。

(五)情景模拟,突破难点

设置场景:“孩子超时后要求‘再玩 10 分钟’”,提供两种回应方案——“立即上交”vs“用明天时长抵扣”,引导家长讨论:前者坚持原则但易引发冲突,后者灵活留余地但需守住规则底线。通过对比演练,掌握“原则性与灵活性平衡”的执行技巧。

(六)承诺签约,强化责任

组织家长在公约上签名,集体承诺 “与孩子共守规则,以身作则”。通过仪式感强化责任意识,推动家长将方法转化为行动。

(七)课后实践,巩固习惯

布置作业:家长与孩子共同定制专属公约,每周记录执行情况,分析改进,逐步形成习惯。

五、实践效果分析

(一)家长层面

家长认知更理性,多数能摆脱“极端化”态度; 80% 以上掌握了公约制定方法,在执行中能灵活应对冲突,亲子争吵减少。

(二)学生层面

青少年使用行为更规范,超时、接触不良内容的情况减少,更多时间投入学习与户外活动,健康状况与社交能力有所改善。

(三)家校协同层面

学校通过方法指导搭建桥梁,家长间形成经验共享氛围,家校配合度提升,育人合力增强。

六、结论与展望

“约法三章”模式通过政策落地、方法实操、情景演练,有效帮助家庭规范电子产品使用。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抽象规则转化为具体行动,平衡“管控”与“尊重”,让规则成为亲子成长的共同约定。未来需关注公约执行的长效性,可通过定期家校反馈、针对特殊家庭提供个性化指导等方式优化。总之,引导青少年合理用电子产品需家庭、学校持续发力,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Z].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98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Z].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