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兼班主任的实践路径

作者

任晓晖

文水县马西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山西省吕梁市 032100

引言:

新课标对数学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的双重要求,为农村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师兼任班主任的角色赋予了新内涵。本文研究表明,该角色可依托北师大版教材的“情境+问题串”结构,将数学教学与班级管理有机融合,如通过数据统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借助实践操作增强班级凝聚力。但农村教育的现实条件使其面临教材适配难、评价冲突、资源不足等挑战。基于此,需立足农村实际,从教学内容本土化、评价体系多元化、资源协同化三方面构建突围路径,以实现双重角色的价值最大化,助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一、角色使命:新课标下的双重价值融合

新课标将“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内涵,而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育人”,二者在农村教育场域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共振。

(一)北师大版教材与班主任工作的天然契合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结构,大量选取农村生活场景(如“分玉米”“丈量土地”“农家小院的统计”),为班主任渗透生活教育提供了天然载体。例如,三年级“两位数乘一位数”单元以“植树活动”为情境,数学教师在讲解计算方法时,可结合班主任的“劳动教育”职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分配树苗”“小组合作时如何分工”,将数学运算与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培养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养成”的同步。

(二)核心素养与班级管理的目标协同

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而农村班主任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乡土认同与社会适应能力。数学教师兼任班主任时,可将“数据意识”培养与班级事务管理结合:让学生统计班级图书角的借阅情况(北师大版四年级“条形统计图”),并讨论“如何优化图书借阅规则”;通过测量教室长宽(三年级“长度单位”),让学生参与“班级座位调整方案”设计。这种实践既落实了数学核心素养,又增强了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实现“学数学”与“管班级”的相互促进。

二、实践挑战:农村场域中的实施困境

尽管新课标为双重角色提供了融合契机,但农村教育的资源约束与现实条件,使教师在实践中面临多重挑战。

(一)教材使用与学情适配的矛盾

北师大版教材虽注重生活化,但部分内容基于城市或标准化生活场景,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距离。数学教师兼任班主任时,需花费额外精力改编教材情境(如将“超市购物”改为“村口小卖部买卖”),但农村教师普遍承担多班教学任务,班主任事务又占用大量时间,导致“教材本土化改造”难以深入。例如,某农村教师反映,讲解“百分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发芽率”,需先组织学生种豆子(结合班主任“劳动实践”要求),但因缺乏实验工具与时间,最终只能流于理论讲解。

(二)核心素养落实与评价体系的冲突

新课标强调“过程性评价”,数学教师兼任班主任时,既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如解题思路是否合理),又要应对班级整体成绩排名压力,容易陷入“重结果轻过程”

的困境。此外,农村家长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有限,部分人将“孩子会算题”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当班主任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时,可能被家长质疑“浪费时间”,增加了教师的沟通压力。

(三)资源短缺与活动开展的限制

新课标倡导“做中学”,但农村学校缺乏数学实验室、教具材料等资源,许多实践活动需教师手工制作教具(如用玉米棒教“分数”)、利用田间地头作为“课堂”。而班主任同时要负责学生安全、家校沟通等事务,当组织户外测量活动时,需同时兼顾“教学目标达成”与“学生安全管理”,精力分配难以平衡。某教师描述:“带学生去田埂测量长度时,既要教他们用卷尺,又要盯着别让孩子跑到马路边,一节课下来比单纯讲课累两倍。”

三、融合路径:基于农村实际的突围策略

针对上述困境,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兼任班主任需立足新课标要求,结合农村资源特点,探索本土化的融合路径。

(一)重构教材情境,建立“乡土化”教学体系

以农村生活为锚点,对北师大版教材进行“在地化”改造:将“行程问题”改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与时间计算”;把“百分数应用”与“农药稀释”“种子发芽率”等农业场景结合(可联合村农技员参与讲解)。同时,利用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了解,设计分层任务:为基础薄弱学生准备“实物操作”任务(如用石子学“加减法”),为能力较强学生布置“探究性问题”(如“计算自家菜地的种植面积”),既照顾学情差异,又减轻“一刀切”教学的压力。

(二)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双角色”评价体系

结合数学教师与班主任的双重视角,设计“知识+素养”的综合评价表:数学维度关注“解题思路”“实践能力”(如能否用数学知识解决班级问题);班主任维度关注“参与度”“合作精神”(如小组讨论中是否积极发言)。定期在“班级成长手册”中记录学生的进步(如“小明在测量教室时主动帮助同学读数,数据意识与合作能力都有提升”),并通过“家长微信群”分享评价过程,让家长理解“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逐步转变评价观念。

(三)整合资源网络,打造“家校社”协同平台

利用农村社会资源弥补学校资源不足:联合村委会,将村头的“文化墙”改造成“数学知识墙”,由学生定期更新(如“每周一道生活数学题”“本月班级数据统计”),既美化乡村环境,又强化数学应用;邀请务农家长进课堂,讲解“播种时如何计算行距株距”(结合北师大版“面积计算”),让家长成为“编外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小调查”(如统计本村留守儿童数量、绘制“村貌变化简图”),将数学实践与班主任“社会实践”要求结合,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四、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兼任班主任的角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一角色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农村师资短缺的现实问题,更在于其能构建“数学学习—班级生活—乡土实践”的完整教育链,让农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掌握核心素养,又形成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