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低年级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马丽

望江县实验学校开发区校区 安徽省安庆市 246200

一、引言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强调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批判能力。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文本的童话特质为思辨启蒙提供了天然载体。《青蛙卖泥塘》以青蛙改造泥塘的过程为主线,蕴含着"需求与价值""改变与发展"等思辨内核,适合作为低年级思辨教学的典型文本。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重情节复述轻思维发展、重结论灌输轻过程体验的问题,需通过结构化教学策略,将思辨目标融入语言学习全过程。

二、文本思辨要素解析

(一)核心矛盾的辩证性

文本的核心矛盾是"泥塘是否值得卖"。青蛙最初认为泥塘"没什么好",而老牛、野鸭等动物的建议揭示了泥塘的潜在价值。这种"现有状态"与"改造可能"的对比,暗含辩证思维:事物的价值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需求和改造而变化。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泥塘,不同动物有不同看法",理解需求差异对价值判断的影响。

(二)行为逻辑的关联性

青蛙的改造行为形成清晰的逻辑链条:听取建议→实施改造 $$ 泥塘升级。每一次改造(种草、引水、栽树等)都对应特定需求,且前一次改造为后一次升级奠定基础。这种"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体现了连续性思维。通过梳理改造步骤与效果的关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结局反转的启发性

故事结尾,青蛙决定不卖泥塘,因改造后的泥塘已满足自身需求。这一反转打破"付出必须换取回报"的线性思维,揭示"自我价值实现"的更高意义。可引导学生讨论"青蛙为什么最后不卖泥塘",理解"过程价值"与"结果价值"的辩证关系。

三、思辨性教学策略设计

(一)情境重构:搭建思辨体验平台

1. 角色代入情境

设计"泥塘推介会"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青蛙、老牛、野鸭等角色,用对话形式再现"挑问题—提建议"的过程。如扮演老牛时,需说明"为什么需要草";扮演青蛙时,要解释"为什么接受建议"。角色互动中,自然引发"需求合理性"的思考,将文本语言转化为思辨载体。

2. 实践模拟情境

开展"泥塘改造工程师"活动,提供画有泥塘轮廓的图纸,让学生根据不同动物的建议,分步添加草、水、树等元素。操作中引导学生观察:"加了草之后,泥塘有什么变化?""引水后,除了野鸭,还会吸引哪些动物?"通过具象操作理解改造的连锁反应,建立"因果关联"的思维模型。

(二)问题链设计:引导深度思维进阶

1. 事实性问题奠基

设计基础问题梳理文本:"青蛙最初想卖掉泥塘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动物给了青蛙建议?"此类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文本要素,为思辨提供事实支撑。

2. 比较性问题启思

提出对比问题:"老牛需要草,野鸭需要水,他们的需求有什么不同?""改造前的泥塘和改造后的泥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通过比较不同对象、不同阶段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开放性问题拓展

设计发散问题:"如果蝴蝶来看泥塘,会提什么建议?""如果青蛙没有听取任何建议,泥塘会是什么样子?"此类问题打破文本局限,鼓励学生基于已知信息进行合理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4. 辩证性问题深化

抛出核心思辨问题:"青蛙花了那么多力气改造,最后却不卖了,值得吗?""你觉

得现在的泥塘,是卖掉好还是自己住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理由,学会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达逻辑,在观点碰撞中理解多元价值。

(三)语言实践:融合思辨与表达

1. 句式训练承载逻辑表达

结合文本对话,设计"因为……所以……"因果句训练:"因为老牛爱吃草,所以青蛙要种草。"进阶为"如果……就……"假设句:"如果引来水,泥塘就会更受欢迎。"通过句式练习,将思维逻辑外化为语言形式。

2. 辩论活动提升批判思维

组织微型辩论:"青蛙应该卖掉改造后的泥塘吗?"正反方需结合文本找依据(如正方强调"可以换钱买更好的东西",反方强调"自己住更舒服")。低年级辩论不追求胜负,而注重"用理由支持观点"的意识培养,教师可引导学生说清"为什么这样想"。

3. 故事续编发展创新思维

提出续编任务:"青蛙的泥塘越来越美,还会发生什么事?"鼓励学生延续文本逻辑,如"兔子建议加篱笆,防止狐狸闯入",既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又拓展想象空间。续编后要求学生说明"新情节和前面的故事有什么联系",确保创新不脱离逻辑。

(四)评价引导:强化思辨过程可视化

1. 思维轨迹记录

设计"改造思维导图",让学生用简单符号(如"?"表示问题,"→"表示改造,"√"表示效果)记录青蛙的行动逻辑。通过图形化呈现,直观展现思维过程,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逻辑发展水平。

2. 多元观点展示

在教室设置"我的看法"展板,收集学生对"泥塘价值"的不同理解(如"对野鸭来说,有水最重要""对青蛙来说,自己喜欢最重要")。通过展示多元观点,让学生体会思维的丰富性,理解"没有唯一答案,但有合理依据"的思辨原则。

四、教学实施注意事项

(一)把握低年级思辨启蒙的适度性

低年级思辨教学需符合儿童认知特点,避免抽象化、理论化。应以具象问题为载体,如用"泥塘里有了树,谁会来?"替代"环境改造的生态意义",将深刻道理转化为儿童可理解的生活逻辑。

(二)平衡语言训练与思辨培养

思辨能力需依托语言形式发展,教学中要避免为思辨而脱离文本。如分析"改造步骤"时,需结合"动词+名词"的短语训练(栽树、种花);讨论"建议合理性"时,要落实"因为……所以……"的句式运用,使思维发展与语言能力同步提升。

(三)尊重思维的个性化表达

低年级学生的思辨表现可能稚嫩(如认为"青蛙应该卖掉泥塘换冰淇淋"),教师需接纳多元表达,通过"你的想法很有趣,能说说为什么吗"引导学生完善理由,而非直接否定,保护思辨的积极性。

五、结论

《青蛙卖泥塘》的思辨性教学,不是外加的思维训练,而是立足文本特质的自然渗透。通过情境重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辨",通过问题链设计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辨",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在表达中思辨",能实现"读懂故事""学会表达""发展思维"的三重目标。低年级思辨启蒙的核心,在于让学生意识到"思考"本身的乐趣与价值,为终身学习奠定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忠豪.小学语文任务群教学实践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3]周子房.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涵与实施路径[J].语文建设,2020(11):4-8.

[4]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