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岭南古琴文化与岭南诗学的关系研究

作者

祁丽岩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引言

古琴自先秦而起,历经数千年风雨,始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为特殊的位置。作为“文人之乐”,古琴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士人阶层的道德理想、精神追求与审美信仰。与之相应,诗歌则是中国文化中最具表达力与感染力的文学样式,两者之间自古便有“琴歌相应”“诗音互证”的融合传统。

岭南地区由于地理与文化的独特性,在中华文化的整体版图中形成了相对独立而丰富的文化生态。其中,岭南诗学以清丽自然、情景交融、注重日常体验著称,其与本地古琴文化的融合尤显紧密。在诗人、文士的吟咏与抚琴之间,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共鸣不断生成,构成了岭南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现象。

本文拟以岭南古琴文化与岭南诗学的关系为研究核心,从历史背景、文化共性、美学互动与当代表达等维度进行系统探讨。在此过程中,既关注古琴艺术在岭南地区的演进与传播路径,也剖析岭南诗学的艺术语言与精神内核如何影响古琴的演奏意境与创作观念。此外,还将探讨当代语境下如何通过教育、展演与创作等多种方式实现这两种文化资源的互补式传承,进一步增强岭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一、岭南古琴文化的历史脉络与艺

1.1 岭南古琴文化的历史传承

岭南古琴文化的历史发展虽晚于中原地区 但其独特的地 交融使其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据史料记载,早在汉晋时期,古琴便随中原士人南迁而传入岭南地区,并在隋唐 渐扎根于岭南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生活之中。至宋元时期,岭南涌现出诸多琴人琴社,古琴活动趋于活跃,既作为自娱的清雅之器,也逐步承载起文化交流与身份认同的象征功能。

明清时期,岭南文化繁荣发展,广府、客家与潮汕文化交汇共生,琴艺亦随之多样化发展。岭南古琴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文人圈层,民间艺人、寺庙僧侣、传统乐师等也参与其中,形成“文琴与俗琴并行”的现象。这一时期的岭南古琴,既保留了古典琴学的儒道精神,也吸纳了岭南方言音调、民间音乐元素等地域特征,逐渐构建起独具地方性的琴乐系统,形成“南音北调”并行、文雅与世俗共存的复杂谱系。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琴逐渐地受人们的重视,更多的传承人致力于传承古琴文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非遗保护理念的推动下,岭南各地纷纷设立琴馆、琴社,设立古琴课程,形成了学校教育、社区传承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多元格局。岭南古琴逐渐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生命力得到新的延展,也成为展示岭南文化韵味与传统精神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1.2 岭南古琴艺术的地方风格与美学特征

岭南古琴艺术风格总体上以“清、淡、雅、静”著称,兼具温润内敛与灵动洒脱的特性,契合岭南地区温润气候与山水人文气质的审美倾向。从演奏技法上看,岭南琴人更注重吟猱等微细动作的表达,以求音色的内在韵致,追求“琴声如咏、意境相生”的审美意图。在节奏处理上,则更加灵活自由,强调情感流动而非规整节拍。这种演奏风格,与岭南诗学中“以情写景”“情景交融”的语言特点不谋而合。

岭南古琴不仅在演奏风格上自成一派,在琴器制作方面亦体现出地域美学。因地制宜地使用南方常见的楠木、樟木等木材进行琴体斫制,使得琴音温厚清亮,极富包容性。琴面装饰亦常融入岭南传统漆艺与螺钿工艺,形成集视觉、触觉与听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态。

2003 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岭南各地政府与文化机构加强对古琴的政策支持和公共传播,其文化身份与艺术价值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与国内重估。不仅演奏艺术受到关注,琴器斫制、琴谱整理、琴人故事等方面也成为研究与传播的热点。岭南古琴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并不断获得时代认同,除了其音乐本体的魅力外,更在于它与地域文化、地方审美、生活习惯乃至语言风格的深度融合。正是在这种融合过程中,岭南古琴逐步发展出既根植传统又充满活力的文化气质,并在岭南诗词、书画、园林等多个文化领域实现了跨界对话与美学共振。

二、岭南诗学的语言特征与文化风格

2.1 岭南诗学的地域根基与审美取向

岭南诗学作为中国诗歌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支系,其形成受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刻影响。岭南地区地处南海之滨,山水交错,气候温润,物产丰饶,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岭南诗歌中常见的“写实自然、清丽流动”的风格特点。自唐代以降,岭南诗人逐渐形成了以直抒胸臆、情境交融为核心的表达方式,作品多注重日常经验与生活细节,富于地方色彩,呈现出“文而质、雅而俗”的文化调性。

在题材上,岭南诗人偏好描绘花鸟、四时、风物、民俗等身边之景,语言简练、意境悠远。唐代韩愈、宋代张耒、明代屈大均等均在岭南留下了大量诗篇,不仅书写自然之美,也表达了对乡土的深厚情感。特别是明清时期,岭南诗学进入一个本土意识显著增强的阶段,大量诗作开始脱离模仿中原风格的窠臼,转向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与表达,形成一种兼具开放性与独特性的地域文学样态,不仅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内涵,也为岭南文化注入了坚实的精神内核。

岭南诗学在语言表达上也独具一格。由于方言文化影响与通商开放背景,其语言往往通俗而不失文采,具有鲜明的“生活感”与“亲切性”。岭南诗人擅长以通俗之语写出深沉之情,既贴近生活,又富于艺术升华。这种语言风格对古琴艺术尤其是琴歌创作与吟诵表达产生了显著影响,为琴乐注入更多人文温度与生活张力,也为后世琴诗融合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语言资源与审美基础。

2.2 岭南诗学与文人精神的内在联结

诗学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语言风格与题材拓展上,更与地方文人精神密不可分。岭南文人传统中强调“立德立言”“诗以载道”,将诗歌视为人格修养、志向抒发与文化担当的重要载体。这一点与古琴文化中所蕴含的士人精神高度契合。古琴自古即为文人清修之器,而岭南诗学所追求的“宁静致远”“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正是琴乐表达的理想意象。

历史上,岭南许多著名诗人同时也是古琴演奏者,他们在琴歌中借助琴音与诗句完成双重情感表达。例如明代屈大均不仅琴艺高超,且擅以岭南风物入诗,其诗句如“琴中有雨夜,竹外多秋声”,恰为琴音写照,也体现出岭南文化中诗琴交融的深厚传统。岭南诗学强调意境营构与情感共鸣,这种追求深深影响了古琴音乐中对“气韵”“神采”的重视。诗中之景、情中之境,常常成为琴曲创作与即兴演奏的灵感来源。在这一点上,岭南诗人与琴人并非两类身份,而往往互为映照,共同构成了地方文人精神的一体两面。

200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古琴艺术”具体分为表演艺术与传统手工艺两大部分。这一制度性划分不仅是对古琴综合属性的国 也为学 间的文化协同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支点。在岭南这一独特区域中,诗与 化精神与生命体验的交融。岭南诗学在与古琴文化的互动中,不断强化其内在的抒情性、音乐性与意象化特征 而古琴在吸纳诗学语言与美学逻辑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从单纯音乐技艺向综合文化表达的深化。两者的深度耦合,不仅推动了岭南文艺的整体发展,也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提供了重要范式。

三、古琴与诗歌的美学互构与意境联动

3.1 古琴音乐中的诗性表达与审美机制

古琴音乐与诗歌在美学内核上具有高度相通性,二者皆追求意境的营构、情感的抒发与人格的寄托。在岭南文化语境中,这种诗琴同构关系更为紧密。古琴艺术历来讲究“气、韵、味、境”,强调在声响背后营造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空间。这种审美机制与岭南诗学中“以情写景”“情景交融”的创作原则高度契合,体现了南方文化对自然与人心的双重感悟。岭南古琴的演奏不仅注重技巧的精致与结构的完整,更重视情感的递进与情境的流动,在具体音符之外传达出一种富有诗意的生命体验。例如在演奏《平沙落雁》《欸乃》等传统曲目时,岭南琴家常引入本地诗人所写意象作为引子或即兴吟咏,使原本纯音乐的作品带上文本的深度和情感的广度,实现从听觉到语言再到文化的多重通感融合,也使演奏者在沉浸中获得更强烈的文化归属感与表达认同。

从技法层面看,古琴中的吟、猱、绰、注等技法,本身就具有“书写式”的韵律感,这与诗句中的顿挫、抑扬和节奏变化构成了形式上的呼应。诗中的韵律感不仅是语言结构的节拍呈现,也是一种心理节奏的外化,而琴音中的音高起伏与力度调控,亦是在构建一个时间中的听觉画面。这种时间与空间、声音与词句、抽象与具象之间的互为媒介,使得诗与琴在岭南文化中产生了高度的审美融合,也使它们在表达内心情感与社会经验方面拥有更强的共振能力与文化穿透力。

3.2 意境联动中的文化感知与艺术升华

岭南古琴艺术的诗性不仅表现在形式结构和技法层面,更根植于其文化感知方式之中。诗歌的创作往往缘情而发、因景成章,而古琴的演奏也多基于情感与环境的契合生成旋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古琴与诗歌在岭南文化中共同构成了“以境载情”“借景托思”的艺术表达体系。岭南地区山川秀丽、民风温润,为琴与诗的交融提供了丰厚的感知基础。当代岭南琴人创作中,常将诗词与琴曲进行同题创作,如以陈恭尹的《南海竹枝词》为词基进行琴曲谱写,不仅展现地方文化特质,也深化了琴音的情感内涵。

“古琴斫制技艺与古琴演奏同是传承人传承古琴文化的一种路径,但目前对于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的传承活动研究较少。”

在琴与诗的关系中,这种“斫”与“演”的互动恰如“写”与“读”的关系,一个是形体塑造,一个是情感再现。而诗歌与古琴之间的相互依存,也使得斫琴技艺不只是器物制造,而是文化整体中不可或缺的诗意支撑。琴的音色、共鸣、结构,直接影响到诗意的展开与意境的生成。一个饱含岭南雨林气息的琴音,可以唤起对山泉、风林、蕉雨的情境联想,使诗意在音乐中流动,也让琴曲在诗词中得以寄托。

当代有关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学者的热切关注,古琴文化亦然如此,古琴演奏家和斫琴师都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古琴文化。岭南地区的一些高校与文化机构已开始尝试以“诗琴一体”的方式开展传承项目,在古琴课程中加入岭南诗学朗诵与创作训练,让学习者在情感表达与语言训练中同步提升对琴与诗关系的理解。这种实践方式不仅延续了古琴与诗歌之间的传统关系,也使岭南古琴文化呈现出更为系统的教育路径与文化传播能力。可以说,诗与琴的联动不只是一种艺术融合,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重构与精神价值的升华。

四、岭南古琴与诗学融合的当代表达路径

4.1 教育传承体系中的融合实践

随着非遗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地方文化教育的深入推进,岭南古琴与岭南诗学在当代语境中迎来了融合传承的新契机。在基础教育与高校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古琴与诗歌纳入“综合人文素养”课程体系,不再单独教授,而是通过跨学科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古琴技艺的同时,理解诗词的修辞方式与审美意境。在部分试点学校,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弹琴曲与经典诗词进行内容配对与意境延伸,例如在学习《良宵引》时,辅以吟诵岭南诗人关于夜色的咏怀作品,以声音诠释诗境、以诗句深化琴意。这种“读—写—弹—说”的复合学习模式,使学生对琴与诗的文化逻辑、表达手段和审美方式有了更直观的体认。

此外,师承关系与地方琴社的传承机制也在尝试将诗学纳入古琴学习体系。不少岭南地区的琴社将古典诗词作为练琴的重要配套内容,要求学员在学习传统曲目的同时,背诵或书写相关诗文,以培养文化语感和文学素养。在这种模式中,琴与诗不再是并列的两种艺术门类,而是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教育手段实现文化的整体性传承。正如“阅读与写作在语文课程体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琴学教育中,读诗与弹琴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拓展了文化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4.2 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创新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新媒体平台上不断创新。在短视频平台与音频播客中,越来越多青年 结合 创作出一系列具有现代传播力的文化短片。通过画面、声音与文字的融 适应了当代观众碎片化、可视化的接收习惯。例如,部分岭南古琴爱好者将屈大均、 《渔樵问答》《洞庭秋思》等进行再创作,在抖音、B站等平台收获了广泛关注。这种形式上 的跨 媒 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也拓宽了岭南传统文化的传播边界。

与此同时,以展演、讲座、互动体验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活动也成为融合推广的重要载体。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文化馆、图书馆、高校等机构经常举办“诗琴雅集”“岭南古琴诗会”等活动,邀请琴人现场弹奏并与观众共同诵读岭南诗词,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岭南文化的综合魅力,也增强了公众对古琴与诗学互为表里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推行与人文素养教育的深化,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灵活性的创意型写作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产生了较好的效果。随文微写作为创意型写作的类型之 ,对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教育趋势启发我们思考,在当代语文及艺术课程中,能否将古琴演奏与诗词写作一体化设置,形成“微写+微弹+微赏”融合型表达机制,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力与创造力。

可见,岭南古琴与诗学的融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保存”,而是一种基于技术、媒介与教育机制的新型“文化再生”。无论是教育课堂的课程设置,还是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转化,古琴与诗学的联动都体现出当代文化创新的方向与活力。未来可进一步拓展数字平台的交互功能,开发“诗琴互动App”“古琴诗歌生成引擎”等项目,让传统文化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