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现代化推进的作用与挑战
杜坤
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鹤岗中心支公司共青保险社 2800
(一)提供风险保障,稳定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干旱、洪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农业保险能够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当灾害发生时,农民可以获得保险赔偿,及时恢复生产。例如,在遭受严重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时,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民能够得到相应的赔偿,用于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重新开展种植,避免因灾害而陷入绝收的困境。这种风险保障机制,增强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了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然而,规模化经营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一旦遭遇风险,损失也更为严重,这使得许多农民对规模化经营望而却步。农业保险的发展能够降低规模化经营的风险,增强农民开展规模化经营的信心。有了农业保险的保障,农民更愿意扩大种植或养殖规模,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养殖业结构。农业保险可以通过差异化的保险费率和保障范围,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对于国家鼓励发展的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等,保险公司可以提供更优惠的保险费率和更全面的保障,激励农民积极参与这些产业的生产。相反,对于一些高风险、低效益的农业产业,保险费率可以适当提高,促使农民减少对这些产业的投入。通过这种方式,农业保险能够引导农业资源向高效、优质的产业流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助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而农业科技创新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如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可能面临适应性差、产量不达预期等问题,这使得农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接受度和应用积极性受到影响。农业保险可以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提供风险保障,降低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农业保险覆盖率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率虽然有所提升,但与农业现代化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一些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不足,投保意愿较低,导致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有限。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较高,保险公司在这些地区开展业务的成本也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保险的推广。此外,部分农业保险产品的保障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也使得农民投保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业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产品种类相对较少,且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大多数保险产品主要针对传统的农作物和养殖业,对于一些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的保险产品开发不足。同时,保险产品的条款设计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的个性化需求。
(三)农业保险经营成本高、风险大
农业保险的经营具有特殊性,其面临的风险不仅包括自然风险,还包括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风险的不确定性较高。同时,农业保险的标的具有分散性、流动性等特点,使得保险公司的展业、定损、理赔等环节的成本较高。例如,在农作物受灾后,保险公司需要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定损,由于农作物分布广泛,定损工作的难度较大,成本也相对较高。此外,农业保险的赔付率较高,也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导致一些保险公司对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
(四)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农业保险的政策法规,但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农业保险的经营和管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容易出现市场秩序混乱、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例如,在保险合同的签订、履行以及理赔等环节,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容易引发保险纠纷,影响农业保险的公信力。同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不利于政府对农业保险市场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三、推动农业保险发展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农民的投保成本和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农民的投保意愿和保险公司的业务积极性。例如,增加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扩大补贴范围,将更多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纳入补贴范围。同时,加强对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保险的推广力度,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投保意识。此外,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需求的保险产品,提高保险保障水平,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二)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
保险公司应加强市场调研,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的风险特点和保险需求,加大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针对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开发专门的保险产品,提高保险产品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例如,为特色农产品设计产量保险、价格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多元化的保险产品,满足农民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结合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开发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综合性保险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
(三)降低经营成本,分散农业保险风险
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遥感技术等,提高农业保险的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例如,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定损,能够提高定损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同时,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再保险、巨灾风险基金等方式,分散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政府可以牵头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导致保险公司赔付压力过大时,由巨灾风险基金给予一定的补偿。此外,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降低经营风险。
(四)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农业保险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监管机构、保险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为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对农业保险市场的监管,规范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结论
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现代化推进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助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然而,农业保险发展也面临着覆盖率低、产品同质化、经营成本高、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等挑战。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保险产品、降低经营成本、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等应对策略,能够推动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富丽莎,汪三贵,李干琼. 农业保险防贫增收效应——基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5,35(03):184-195.
[2]安江涛,郭艳俊. 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对外经贸,2024,(11):31-36.DOI:10.20216/j.cnki.fert1987.2024.11.016.
[3]王菲. 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上海保险,2024,(06):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