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指导学生合理管控体重的策略

作者

楼彬

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中学 322100

前言:

合理管控体重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吃动平衡”的健康理念,教师需突破传统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的单一模式,将体重管理融入日常教学、家庭互动和社会支持中,形成家校社协同的干预网络,采用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体重管控策略,提升体育与健康教育实效性。

一、分层设计提升体能消耗效率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传统“一刀切”的运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素质较差的学生因为无法完成而失去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素质优秀的学生也因为乏味失去激情[1]。因此需要通过课前运动能力测试和兴趣测试对班级进行分组(基础组、提高组和增强组),以此为基础,制定三梯度方案。

在应用该策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基础组某生小李因体重较重(BMI28.5),在刚进入体育锻炼学习阶段时,无法进行连续慢跑,且慢跑过程中频繁出现上气不接下气、走走停停的现象。笔者调整其运动策略为“走跑结合+上肢训练”,每完成 3 分钟的走跑活动后,进行 1 分钟的靠墙静蹲运动(双脚与肩同宽、背部紧贴墙面、膝盖弯曲 90 )或弹力带划船运动(双手握住弹力带两端,肘关节向后侧拉动至身体两侧),通过靠墙静蹲或弹力带划船练习来代替慢跑,有助于减少膝关节的负担,并通过全身的活动消耗热量。此外,教师还设置“小目标激励法”作为激励手段,帮助小李不断积累小成就和成功体验,比如:每实现10 分钟连续性慢跑为一个小目标,实现完一个小目标,在日志本上贴一枚“运动小达人”贴纸,教师对小李的基本运动能力要求是每周比上周增加 1 分钟,8 周后小李体重由原来的83.85 公斤降至 80.85 公斤。

二、生活情境中渗透健康饮食理念

教师可在体育课的前、后热身、休息环节或课堂总结时,设计“超市购物”“餐馆点餐”“家中晚餐准备”等情景,在生活实践中认识膳食平衡。比如在篮球结束后,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几种食物模型——米饭、鸡胸肉、西兰花、薯片、可乐、蛋糕等和食物热量、蛋白质、脂肪含量标示卡片,让各小组针对一名运动后需要摄入能量的运动员学生设计一份午餐。要求学生尽量保证碳水( 50%-60% )、蛋白( 20%-30% )、脂肪 (10%-20%) )三者之间合理的比例;区分高糖高脂肪的食品(如薯片、可乐)和更健康的食品(如全麦面包、牛奶)。

该校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此策略,有学生的零食零花钱都买辣条、奶泡等一些低营养密度类的小吃,使得学生早上吃得少、中午吃饱、晚上吃撑。针对学生个体情况,学校请营养专家进行帮助,让家长一起完成的教学情景为“你在校内外饮食上都比较喜欢吃些辣条和奶泡,针对你最喜欢吃的辣条和奶泡在运动后吃什么能够更好地满足你的需求,并且分析你的这种饮食习惯对自己的影响”等问题,并以此为引子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把在课堂中涉及的食品以“超市货架”形式呈现,让学生在课堂中面对各种食品进行选择,在虚拟场景中进行选择,并设定了模拟场景“运动之后到底应该吃什么好的呢”。最初学生选择吃薯片和低糖饮料,这时教师借助食品包装上的营养素表和热量表引导学生了解食品的选择背后相应的热量、脂肪、糖类含量与小学生在体育课后锻炼后对营养需求的匹配度和局限性,同时也提供替代方案——全麦面包配低脂纯牛奶(1 份/份),在热量及营养均衡度上比薯片加低糖饮料降低了 50% 多,通过讨论替代性食物与选择的两种食物在热量、脂肪含量等指标上的差异,并到放学前让学生做替代选择,两次选择下来,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全麦面包加低脂酸奶,如果喜欢甜一点也可以选择吃些水果和坚果。除此之外,也布置了课下家庭作业“周末买零食与父母逛超市”,让学生对自己家里买的零食做好热量表并和家长一起完成“购买清单”。将此种场景引入到学生自己的买零食的选择中,帮助学生认识到选择低营养密度类饮食之后造成的影响和后果,而不是简单的讲解和知识记忆。

三、运动日志与家庭任务强化持续动力

健康体重管理的关键是将短期的运动行为和饮食方式改变发展为终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但由于学生的健身行为难以持续,易半途而废[2]。教师可通过布置“运动日志与饮食日志”、家庭任务等方式,促成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当该策略应用在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时,有位学生小王的体重反弹的可能原因是学生在家时缺少运动和不合理饮食。教师给小王设计了“家庭运动挑战卡”中“平板支撑接力赛”,家长和小王平底支撑接力 30 秒,累计时间最久的获胜;“家庭跳绳赛”(记录每个人在3 分钟内跳绳数量累计最多的获胜)。挑战卡要求每周完成 3 次,并拍照后发至班级群。学生小王的日志中记录他时常因为考试而暴饮暴食,一次吃掉 2 包薯片,通过与小王商讨建议用表:情绪-饮食关联帮助记录触发点“情绪——饮食”,如“我考试没考好——我觉得很烦——所以我把 2 包薯片吃掉来抑制焦虑情绪”。学生小王接受了深呼吸、与朋友或家人的谈话等改变策略来减少这些压力情绪。“且建议小王在晚餐时间不点外卖,而是与父母在家中一起做饭,比如小王负责洗菜、父母负责烹饪,在餐桌上说说今天最开心的事情。在小王父母的督促下,经过三个月,小王不仅体重逐渐减少,在家还会开始要求父母一起到公园晨跑,从原来的“父母逼着小王去跑早操”变成了“小王催着父母起床去跑早操”。

总结:

总而言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体重管控策略,需以“预防为主、早期干预”为原则,构建覆盖膳食、运动、心理的多维度干预体系。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增加中高强度运动时间,结合个性化运动方案设计,可有效提升学生体能消耗;开展营养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掌握食物选择与热量控制技能,从源头减少能量过剩风险,有利于推动体重管理从短期干预向长期健康习惯培养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明明.“体重管理年”背景下小学体育助力学生健康干预的多元策略探索[J].体育风尚,2025,(09):151-153.

[2]翁建芳.初中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以“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章节为例[J].体育教学,2024,44(08):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