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作者

李洪佳

新泰市羊流镇羊祜学校 271208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塑造品格的关键环节。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阅读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然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研究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

(一)核心素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

核心素养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要求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准确、流畅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语言素材,理解语言规律;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促使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让阅读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造灵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则要求阅读教学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在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过程中的文本解读、问题探究等活动,有助于学生锻炼思维能力;文学作品中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情感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功利化倾向显著

在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场域中,部分教师将教学目标异化为单一的应试导向,将阅读课堂异变为答题技巧的“加工厂”。课堂讲解围绕考试大纲划定的考点展开,从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机械记忆,到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的反复操练,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培育以及核心素养的涵养。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逐字逐句背诵实词含义、特殊句式,却鲜少引导学生探究《论语》中的儒家思想精髓,或是《史记》中人物传记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这种功利化教学使得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抵触情绪,难以领略传统文化经典的深邃魅力与精神内涵。

(二)教学方法僵化单一,学生主体缺位

讲授式教学依然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占据主导地位,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知识灌输模式。课堂上,教师包揽文本解读的话语权,从文章结构剖析到中心思想提炼,全程滔滔不绝,学生则沦为被动记录的“知识容器”。以小说单元教学为例,教师直接将《孔乙己》中人物的悲剧命运、《骆驼祥子》的社会主题等内容生硬灌输,缺乏对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的引导。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压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难以在阅读中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导致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浮于表面,无法深入体会文本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三)教学评价体系失衡,重结果轻过程

现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过度倚重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唯一标准,而忽视阅读过程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养成。教师仅通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的分数评判学生阅读学习成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参与度、阅读笔记的质量、课堂讨论的积极性等过程性表现关注甚少。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阅读水平与核心素养发展状况,无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反馈,致使学生难以发现自身阅读学习的薄弱环节,也无法有效改进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质量,阻碍了学生阅读素养的持续发展。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优化

(一)革新教学实施路径

突破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局限,构建多元融合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等手段,为学生搭建沉浸式阅读场景。例如,在《三峡》教学中,通过播放长江三峡的实景影像,辅以舒缓的古典音乐,生动再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壮美意境,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激发阅读兴趣。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围绕阅读文本设计阶梯式学习任务。以小说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依次布置“绘制人物关系图谱”“梳理情节发展脉络”“撰写主题探究报告”等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开展文本细读、深度思考与小组协作,实现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

推行群文阅读教学法,精心筛选主题关联、写法互补的文本组合。如将朱自清的《背影》、龙应台的《目送》与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从亲情书写的不同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作品的叙事手法、情感表达与文化意蕴,拓宽阅读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文化比较能力。

(二)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多维立体的教学评价体系,打破单一主体的评价格局。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机制,引导学生通过撰写阅读反思日志、参与课堂互评讨论,客观审视自身学习过程,学习借鉴同伴的阅读经验;邀请家长参与课外阅读评价,通过亲子阅读记录、家庭阅读分享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成长轨迹。

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建立动态化评价机制。一方面,通过课堂观察记录、阅读笔记批阅、小组活动表现等途径,实时跟踪学生的阅读态度、方法运用与思维发展;另一方面,结合单元测试、学期考核等传统评价方式,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同时,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评价策略,为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与改进建议,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真正发挥评价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郑益群.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0):108-110.

[2]刘其芳.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4,(07):70-73.

[3]赵颖怡.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科研成果与传播,2024,(10):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