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德育协同视域下九年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与预防犯罪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李锐平

清新区第三中学,广东省清远市511800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现实困境:城郊学校的特殊学情

作为城郊结合部学校的九年级级长,在日常管理中发现:部分学生来自山区搬迁家庭,父母陪伴时间严重不足;不少本地购房学生由祖辈代管,存在教育断层问题;还有部分外省务工子女因方言差异产生社交障碍。这些学生中,有不少曾出现夜不归宿、网络充值透支等临界行为,或因校园冲突被相关部门关注——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心理疏导缺失与人格培养滞后的双重隐患。

(二)理论锚点:核心素养与法治教育的融合

新课标将健全人格纳入自主发展维度的核心素养体系,强调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与抗挫折能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亦明确要求强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实践中,我校此前的德育工作存在明显脱节现象:心理测评与行为干预缺乏联动,法治宣讲与人格塑造未能融合,家校沟通与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形成合力,导致预防工作难以触及深层问题。

二、九年级学生犯罪诱因的多维分析

(一)心理机制的失衡状态

青春期特有的心理发展特点导致部分学生存在明显的自我控制缺陷。如个别学生因他人言语刺激而出现冲动行为,事后坦言当时难以控制情绪——这种因大脑发育阶段性特征引发的情绪管理问题,在男生群体中较为突出。此外,不少学生沉迷含有暴力元素的虚拟世界,甚至将游戏中的行为模式迁移至现实生活,对自身行为的危害性缺乏清晰认知。

(二)家庭系统的功能弱化

部分家庭因父母忙于生计或家庭结构特殊,存在监管缺位问题。如搬迁家庭学生长期独自生活,缺乏必要的家庭约束,逐渐与不良社会群体接触;也有家庭虽具备基本监护条件,但对子女的情感需求关注不足,未能及时察觉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的心理困扰,直至出现较为严重的行为问题才引起重视。

(三)社会环境的隐性侵蚀

校园周边存在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因素,如无证经营的娱乐场所、违规销售的不良商品等,放学后常有社会闲散人员聚集。这些不良环境因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因接触不良信息或受他人诱导,模仿实施了校园欺凌等违规行为。

三、融合式预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心理干预: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

1.动态心理档案的建立

设计包含家庭结构、网络使用、同伴关系等维度的学生心理发展评估表,对特殊家庭学生或存在行为迹象的个体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如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情绪波动细节与肢体语言特征,制定个性化的课后心理干预方案。

2.特色课程的分层实施

普适层:每月开展压力管理主题工作坊,通过情景体验游戏与案例讨论,引导学生

学习情绪调节方法;

干预层:对高风险学生开设小组辅导课,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训练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其建立理性行为模式。

(二)人格塑造:在法治框架下培育责任意识

1.法治教育的场景化设计

将法律条款改编为校园情景剧,设置不同角色视角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法律边界。在模拟法庭活动中,参与演绎的学生通过角色代入,深刻认识到冲动行为的严重后果。

2.生涯规划的正向引导

邀请不同职业家长代表进校、进班开展主题讲座,为学习困难学生定制个性化成长路径,通过职业认知与技能引导,帮助其建立积极的人生目标,重树学习信心。

(三)协同网络:打破教育孤岛效应

1.家校沟通的精准化升级

建立分层家访制度,根据学生情况采取电访、面访或团队家访等形式,及时发现家庭环境中的潜在问题并介入干预。同时开设家长心理课堂,通过亲子互动指导,改善家庭沟通模式。

2.社会资源的系统整合

联合相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与社区合作开展课余成长项目,通过丰富的校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正向社交平台,减少不良环境影响。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阶段性成果

心理层面:学生焦虑情绪得到明显缓解,抗压能力显著提升;

行为层面:校园违纪现象大幅减少,未出现新增违法犯罪案例;

协同层面:家长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社会力量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二)现存问题

专业力量配备不足,对复杂心理问题的干预能力有限;长效合作机制有待完善,部分主体的参与度存在波动,协同教育的持续性面临挑战。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需要教育智慧与持久耐心的系统工程。作为九年级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唯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人格培养的内核,让法治意识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同时构建家校社协同的立体教育网络,才能为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少年们筑牢发展底线。未来,我们将持续完善“心理筛查——人格塑造——社会支持”的全链条预防模式,致力于让每个孩子在积极健康的教育生态中实现正向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 修订版)

[2] 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城郊学校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课题组家校社协同机制构建报告 [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