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戚胜男 杨瑞丰 蒙向利
内蒙古泓瑞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 010020
摘要: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构建角度出发,研究了我国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提升的目标、原则、策略,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提升的具体措施。
引言
生态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将“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为了解决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我国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构建和治理能力提升工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构建
1.1 生态环境保护概念
生态环境保护是指为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生态系统及相关资源进行保护、修复和改善的活动。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重点工作包括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生态功能和物种资源保护、生态安全保护三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也对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正确理解生态环境保护概念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
1.2 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概述
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是指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支撑的相关服务,主要包括基础研究、规划编制、环境监测、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内容。我国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国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尚未明确,市场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尚未形成,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等。
1.3 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构建要点
首先,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有针对性地构建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其次,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应以国家和地方规划为指导,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最后,在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环境数据、技术手段和人才队伍等的建设和完善。
总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战略为基础,以相关规划为指导,以社会市场机制为依托,以专业技术队伍为支撑,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作用,完善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此外,还需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二、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2.1 环境监测概念
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的一种动态、连续、综合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管理系统。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物质与能量的运动与变化情况进行系统的测定,为环境规划、管理、保护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活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开展了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对大气、水、土壤和固体废弃物等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并掌握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在监测方法上,我国主要采用化学分析法和生物分析法。近年来,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监测方法。
2.2 环境监测技术的分类
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常规监测技术和非常规监测技术两大类,其中常规监测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非常规监测技术包括遥感技术、激光雷达测量和分子生物测定等。环境监测的常规技术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法、水质评价法和噪声监测法等。环境监测的非常规技术主要包括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监测法、环境微生物学和化学分析法,以及环境质量综合监测法等。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环境监测技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非侵入性检测,主要用于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大气污染等领域;二是生物检测,主要用于环境保护;三是化学分析法。
2.3 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并制定相关政策来解决问题;第二,环境监测技术能够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有效评价,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第三,环境监测技术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通过对生态环境开展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而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可以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
3.1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规
(1)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加强相关领域的立法和执法工作。
(2)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实施,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
(3)强化制度执行力,对生态环境领域违法行为依法严惩重罚,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5)建立生态环境技术服务市场管理体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行业自律建设。
(7)加大对生态环境领域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畅通公众监督渠道。
(8)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3.2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策略
(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的组织架构、机构设置、职能权限等。
(2)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及法规,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
(3)优化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通过构建生态环境技术服务平台、开展生态环境技术服务试点等,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技术服务能力。
(4)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并监督。
(5)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不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保障其发挥作用,进而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加快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桂萍。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经济与管理,2020 (6):70-71.
[2]崔晓红。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科技信息,2020 (1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