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冬日暖洋洋”的小班微项目课程建设
刘怡辰
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中心幼儿园 210028
【摘要】:微课程项目的实施,是幼儿园生成课程的主要方式。在小班进行微项目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时,需要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出发寻找项目主题,并通过知识的延伸与经验的获取、总结等方式,有效拓展出课程的内容;为了让幼儿能够在微项目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更了解课程的内容,并主动深入探索,教师可以运用辅助类的活动,如亲子课的组织等帮助幼儿获取再次探索的契机。
【关键词】微项目课程;小班;建构与实施
微项目课程是以建构主意方法具有明确目的的实际教学活动内容,其有着完整的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包括了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等。在本文中,我以实践为依据,以微项目课程《冬季暖洋洋》为例,阐述在小班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的过程,期待通过一次微课程的实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建构方法。
一、发现兴趣里的契机——主题的确定
《冬季暖洋洋》这一课程内容的确定在幼儿的兴趣表现中发现的,通过幼儿日常的行为与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分析,才使得课程主题有所确定并让幼儿融入其中,感受与体验。
(一)帽子游戏引发的探索热情
1.偶发游戏——帽子魔法
微项目课程的主线确定,与我们平时生成式的教学活动的确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其都需要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观察,发现幼儿的成长需求,并及时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让幼儿的经历得以放大,使幼儿的经历生成课程,用经历与兴趣影响学习与成长。
这天正在给孩子们上课,小甜甜弯下腰在捡地上的东西,突然她衣服上的帽子戴在了她头上;她觉得很好玩就开始玩起了帽子,说要变帽子魔法;她的行为引起别的孩子关注,其他小朋友也纷纷说着“我也有帽子。”大家开始玩起了帽子。兴趣与行为得到了蔓延,课程内容也在悄然间获得了方向性的指引。
2.观察行为——确定主题
在准备实施冬季微目时,在思考如何确定课程主题与方向,后来也听取了做过的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从孩子的身上去发现,而不是老师事先想好一个点去套。看到孩子们的“帽子魔法”游戏后,班级的气氛一下子变的很浓厚,抓住这一现象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契机,程就此确定了《冬季暖洋洋》的主题。
(二)以横向推进的主题新发现
为了让主题的推进更深入、更具有内涵,我们需要与幼儿一起去深入探讨内容,使幼儿在讨论的时候,获取一定的对课程的了解,引发幼儿的深入思考。在本课程的前期推进中,我采取了两步走:
第一步:讨论“帽子的作用”
“你们怎么都戴上了帽子呀?”孩子们都大胆的说了自己的想法,原来帽子有这么多的本领,戴上帽子之后我们就不觉得冷了。
第二步:探索“还有什么能保暖”
“有谁知道,冬天除了戴帽子可以保暖,还有什么方法呢?”对于哪些东西可以保暖,孩子们还是能够说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的。就这样,关于冬季保暖的方法的微项目就生成了。以两步讨论的方式,使微项目有了横向的发展,让课程崭露头角变得丰富起来。
二、赋于兴趣新的拓展——设计与实施
(一)知识的延伸——以绘本再燃探索之心
在对项目内容思考后,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是从一件物品中开始延伸呢?还是多种物品延伸?发现班级幼儿很喜欢绘本,就以绘本为轴心,开始探寻绘本中的关联性内容,有了这样的知识点之后,设计了一节绘本活动:《天冷了,我给小鸟做双鞋》。课程中明确性的第一个完整活动诞生了。
通过观看图片,抛出问题:冬天到了,你们就感觉到怎么样?那图片中的小鸟哪里冷?孩子并不能直接的回答到脚上没有羽毛。我又问:小鸟的身上有什么?有了羽毛,它的身体就会怎么样?那它的哪个部位没有羽毛?从而引出小鸟脚上没有羽毛才会感觉到冷。
(二)经验的获取——从生活中找寻保暖之物
课程内的内容拓展与设计、实施,都应当具有一定的环节关联性,要环环相扣才更能够引发幼儿持续性的探索。在绘本活动开拓了兴趣后,马上对幼儿进行经验的获取,以收集、探索作用两种方式引发幼儿的经验。
1.保暖物品的收集
绘本活动后,幼儿发现越来越多的物品可以帮助我们保暖,但是唯有真实的生活感受,才能够让幼儿获得经验的积累与情感的体验,于是让幼儿进行保暖物品的收集,通过对实物的寻找、触摸、观察,深入了解“保暖”。
2.保暖物品的作用探索
实施过程中,幼儿了解到什么物品可以进行保暖,这是在经验基础上的认知,拿来了实物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发现保暖物品真正在身体上的保暖与保护作用。
对于保暖的东西做了进一步的追问,“围巾围着,身体的哪里变暖和了?”我追问到。“耳朵套,是哪个部位变暖了?”“耳朵”,“口罩呢?”“不让风吹到嘴巴”等;孩子们对于这些还是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的。
(三)助幼儿总结——探寻保暖的方法
小班幼儿虽然年龄尚小,但是他们同样能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课程的内容做一些总结,并在总结中探寻到更多的知识点,为了让幼儿获得更好引导,教师需要适时提示“还有什么可以保暖”?
乐乐在收集材料后期,从家里带来一个热水袋,激发了又一次的谈话活动;小朋友们都认为热水袋保暖度最高,什么部位都不会冷。看孩子们讨论地这样热烈,我就追问到:“那除了我们身上的东西可以保暖,还有什么可以带来温暖?”
这个问题的提出收到了孩子积极的反馈,“太阳、热水袋、空调、暖气、运动”,孩子们的回答超出我们的想像,谈话活动后,孩子们的经验水平就得到了更多的提高;从身体上的保暖延伸到靠外界的东西进行保暖,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多方推进幼儿热情——辅助的活动
(一)亲子“保暖行”
在教育的过程中,家园协作是最能够获得良好与全面教育效果的方式,因此与家长时常进行家园配合,进行教育探索与实践。在微项目《冬季暖洋洋》中,同样有所体现。
设计了一张关于“保暖用品材质及保暖度”的调查表,列举了家中常用的生活保暖用品。也考虑到,怕家长回到家会直接帮孩子做了,还要求家长和孩子在记录的过程中需要拍一段视频,只要是孩子自己说的,说错也没有关系,家长帮忙记录,也能保证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在家长们的配合下,记录表的呈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孩子的讨论中我们了解到,孩子们对于材质也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这样的调查方式,幼儿更加明确冬季的保暖用品的保暖度以及它们的材质。
(二)区角游戏
当孩子们的记录表带回来之后,我们与孩子们一起讨论问题:“你最喜欢哪件保暖物品?”“你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
瑶瑶:我喜欢手套,手套里面有热的东西的。
莹莹:我喜欢围巾,因为围巾可以让脖子变暖和。
……
他们一边说,一边进行探究,为了让幼儿的探究更具体,我进行了策略支持:我们在区角里提供了一些保暖物品不同的材质,让孩子们更直观的了解到这些材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四、发现幼儿综合成长——实施的成效
在《冬季暖洋洋》中,从课程的生成到内容对拓展、实施、辅助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幼儿的兴趣基础上开展的,可以说这一次的活动真正做到了“幼儿主体化”“以幼儿为中心”,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正需要这样的过程,只有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才更能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才更能使他们主动体验、主动探索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沈艳凤. 幼儿园“民间游戏”微课程的构建与思考[J]. 江苏教育研究, 2014(32):67-68.
[2]李云艳. 微型课程之“蚕宝宝养成记”[J]. 亚太教育, 2016(31):1-1.
[3]李敏娟. 以“丝”为媒,穿针引线——小议丝绸文化篇章的微型课程构建[J]. 考试周刊, 2014(82):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