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以小学多元化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

作者

范颖勋 王丽丽

封丘县民生学校 453300

前言:

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知行合一”的实践场域,而多元化社团活动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单向传授,社团活动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设计项目制、合作化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综合素养。探索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的社团活动设计,构建“兴趣激发—能力提升—品格塑造”的递进式发展路径,成为提升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课题。

一、跨学科主题式项目

跨学科主题式项目整合科学、美术、劳动等学科元素,让学生在真实任务中实现“做中学”[1]。

比如在“校园生态角改造”社团活动中,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调研—设计—种植—护理”四个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多科知识统筹解决实践任务,学生需考察校园空地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等情况,并统计现有植被。某个小组发现某片区域长时间没有人为清理,土壤硬板且长满杂草,老师则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硬板会阻挡哪些植物的生长”?学生上网查到,由于硬板的土壤透氧性差,适于栽种抗旱能力好的植物(例如仙人掌),水分充足的地方可以栽种喜欢水分多的植物(例如铜钱草)。

构图+配色(艺术+空间思维),要求学生结合调查数据拟定生态角布置方案,画出平面图,标明栽种植物、铺设的景观路径以及点缀布置物(如铺地石子、小木牌)。如何设计成为了学生们思考的焦点,经过教师点拨后,学生最后选择采用“环绕路径+隔离种植”方案,看起来赏心悦目,又不会被踩坏。

而种植以及园艺管理过程中都涉及劳技与责任,学生自己挖土、种种子、浇水,并制定《种植区养护公约》(例如“每月二浇水”“不随意采摘”)。一个班级的学生栽种的薄荷缺苗,分析“是浇水少了还是浇水多了”?学生看同一品种种植不同区域,光照时间不足造成薄荷生长不茂密,于是改变种植位置,并人工补充光照。

二、问题链驱动的深度学习

问题链驱动的深度学习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如“垃圾从哪来?—如何分类?—分类后去哪?”),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比如在“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社团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调研—分析—行动—反思”的过程,学生制订调查问卷或访谈题纲,调查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和投放方式,一小组同学在采访保洁员的时候,发现社区居民把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一起投放,造成不恰当的投放,因此没有达到分类投放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会混投?是因为不知晓还是因为怕麻烦?”学生继续调查,发现归因于“不清楚分类要求”“垃圾桶分类标识不清楚”“不方便投放”的理由,进而体会到“一个问题背后会有多种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居民素质低”。

所谓分析就是运用数据分析与逻辑分析等思维能力,学生需要将调查结果汇总为表(如“混投的垃圾类型所占比例”“针对小区居民的分类意愿调查表”)及分析。以本课为例,有位同学在汇报过程中指出,针对小区居民的分类意愿调查显示,小区居民倾向于分类,但是经常会以“我赶时间”为借口而乱扔。针对小区垃圾分类,青少年因为赶时间而不分类的情况较多,然而老年居民则因为“看不清上面的标识而乱扔。教师以此为据引导学生对症下药,“你认为应该在垃圾桶上写上快速分类说明吗?”,“老年居民如果能够使用放大镜就更好了。”

三、个性化角色分工

个性化角色分工设置多元角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擅长领域发光”,同时通过角色互换培养跨领域能力[2]。

比如,在“泥塑故事”社团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安排学生角色,学生以“森林里的动物运动会”为主题构思故事,设计出“小兔子在跑步比赛中摔倒,其他小动物纷纷停下帮忙,最终一起完成比赛”的情节。

泥塑造型师负责将故事中的角色用泥塑的形式呈现出来。二小组在塑造小兔子摔倒的泥塑形象时,一开始塑造出的小兔子动作比较僵硬,不够生动。泥塑造型师又进行了多次调整(如改变小兔子腿部的弯曲角度、调整身体的倾斜程度)。

场景布置师的任务是为泥塑故事搭建合适的背景场景。三小组在布置森林运动会的场景时,发现原本放置的树木和花草过于规整,缺乏自然的感觉。场景布置师尝试将树木倾斜摆放,把花草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周围,还添加了一些小石子和落叶,让整个场景更加逼真。

作品讲解员负责向大家介绍泥塑故事的内容和创作思路。在最终的展示环节,作品讲解员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森林里的动物运动会”的故事,结合泥塑作品的细节,解释了每个角色和场景所代表的含义,进一步提升了学们的综合能力。

总结:

多元化社团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质上是“真实情境中的能力生长”。设计跨学科项目(如机器人竞赛中的编程与结构设计),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合作任务(如戏剧排练中的角色分工),学生在沟通协调中培养共情力与领导力;通过社会服务(如社区环保行动中的调研与宣传),学生在实践反思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真正实现“为未来而教,为生活而学”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范李明.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劳动社团活动实践探析[J].江西教育,2025,(08):12-14.

[2]张海英,胡治宏.小学信息科技特色社团活动教学模式探究[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5,(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