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作者

王子烨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361005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传承断层、发展停滞等问题。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探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并提出加强保护与传承、提高传播与推广力度、深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以及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等对策建议,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引言: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特定族群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的瑰丽明珠,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独特艺术样式和表现手法,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文精神。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少数民族传统音乐面临着传承后继无人、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如何在保护传统特色的同时,实现与现代社会的良性互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与活力,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课题。

一、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学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视角。这一理论的核心要义在于,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为后代人留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强调的是一种代际公平和谐。那么,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这一特定领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意味着要在传承和创新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一方面要做好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致流失;另一方面,又要赋予传统音乐以鲜活的时代气息,使之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这就需要传承主体在深入领会传统音乐精髓的基础上,立足时代发展需求,对传统音乐元素进行再创造,实现传统音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转化和再生。

二、实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保护与传承

要实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永续发展,必须夯实保护和传承的基础工作,这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健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具体而言,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传统音乐文化的调查、征集、整理、研究等基础性工作[1]。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对濒临失传的珍稀音乐遗产的抢救性保护,通过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等方式,及时记录、存档,留存文化记忆。同时,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完善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制度,在生活补贴、医疗保障、学徒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他们安心从事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如文化馆、博物馆等,通过举办展览、讲座、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传统音乐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提高传播与推广力度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需要被更多人了解、欣赏和喜爱。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与时俱进,创新传播推广方式,拓宽传播推广渠道。在传播方式上,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高质量的音频、视频资料,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推广,让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通过各类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快速触达不同年龄段的受众[2]。在拓展渠道方面,可以积极举办各类民族音乐节、演出、比赛等活动,搭建传统音乐文化交流展示平台,邀请不同区域、不同流派的音乐家、艺人同台献艺,在交流切磋中提高艺术水准。还可以引导扶持民间艺人走出去,参加国内外文化节庆、巡演等活动,通过与其他地区、国家音乐文化的交流互鉴,提升本民族音乐的影响力,让世界聆听来自中国少数民族的动人旋律。

(三)深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要焕发勃勃生机,必须找准自身定位,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一方面,要鼓励音乐工作者深入挖掘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以现代审美、开放心态对优秀传统音乐元素进行艺术性再创作、编曲、演绎,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如借鉴流行音乐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创作节奏鲜明、旋律动听的现代民族音乐作品;又如与古典音乐、世界音乐进行跨界合作,碰撞出不同艺术形式的火花。另一方面,要探索传统音乐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3]。民族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完全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富矿”。要充分挖掘民族音乐的多元价值,与旅游、动漫、影视等产业对接,开发各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讲好民族音乐故事,让优秀民族音乐焕发出经济活力、生活活力。

(四)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事业,根本上还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引领和财政保障。将传统音乐文化纳入国家和地方“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突出少数民族特色,制定专项扶持政策[4]。财政需要加大向民族地区倾斜支持力度,统筹中央和地方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农村和边远地区音乐文化设施、设备条件,提高音乐文化资源均等化配置水平。同时,要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保障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投入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特别是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等文化工作者的经费投入,完善相关待遇保障政策,让非遗传承人有尊严地从事文化遗产传承的工作。此外,还要重视传统音乐文化的专业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为少数民族地区定向培养、输送优秀音乐人才,为传统音乐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协同发力。只有树立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才能推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时代风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翟珮婷.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J].中国民族博览,2024,(04):115-117.

[2]雷嘉.新形势下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新思路[J].今古文创,2021,(38):84-85.

[3]聂晓琳.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优化策略[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09):175-177.

[4]陆小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3(02):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