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装配式结构施工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作者

吴家云

重庆新昊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重庆渝北 401120

一、建筑工程装配式结构施工的核心难点

(一)构件相关难点:质量、运输与存储问题突出

装配式结构施工的基础是合格构件,当前构件全周期管理存在多类难点。在生产环节,构件质量稳定性不足 —— 工厂预制时若模具精度偏差、混凝土配比控制不当、钢筋定位不准,易导致构件尺寸超标、强度不足或预埋件位置偏移,现场无法正常安装;部分构件表面平整度、垂直度不符合要求,需额外处理才能使用,增加施工成本与时间。在运输环节,构件易损坏 —— 装配式构件多为大型预制件(如外墙板、叠合楼板),重量大、体积大,运输过程中若固定措施不当、路况颠簸,易出现边角磕碰、裂缝甚至断裂;长途运输还可能因温湿度变化导致构件变形,影响后续安装。在存储环节,场地与防护不足 —— 现场存储场地规划不合理,构件堆放无序,易出现受压变形;缺乏针对性防护措施,如墙板长期露天堆放易受雨水侵蚀、日晒风化,影响构件性能。

(二)现场技术难点:安装精度与节点处理把控难

现场施工技术是装配式结构质量的关键保障,当前在精度控制与节点处理上存在明显难点。一是安装精度不足 —— 装配式构件需精准对接,如墙板与楼板的连接、梁柱节点的拼接,若现场测量放线误差大、吊装设备定位不准,易导致构件安装位置偏差,出现缝隙超标、受力不均等问题;部分构件因生产偏差与现场工况不符,需强行调整,可能破坏构件结构完整性。二是节点处理质量差 —— 构件节点(如墙板拼接缝、梁柱连接节点)是受力与防水的关键部位,现场若灌浆不饱满、密封胶施工不规范、钢筋连接不到位,易导致节点承载力不足、渗水漏水,留下安全与使用隐患。三是吊装与临时固定风险高 —— 大型构件吊装需精准控制起吊角度、速度与落点,若吊装设备选型不当、操作人员技术不足,易出现构件碰撞、失稳等安全风险;临时固定措施若不符合规范,构件在安装过程中可能发生位移,影响整体结构稳定性。

(三)管理协同难点:多主体、多环节衔接不畅

装配式结构施工涉及工厂、运输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主体,管理协同存在诸多难点。一是多主体信息沟通滞后 —— 构件生产进度、质量检测数据未能实时同步至现场施工单位,导致现场无法提前预判构件到货情况与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发现的构件偏差也未能及时反馈给工厂,影响后续构件生产调整,形成 “ 信息孤岛” 。二是施工计划与构件供应脱节 —— 若现场施工进度计划未与构件生产、运输计划协同,易出现 “ 构件到货延迟导致现场停工” 或 “ 构件提前到货却无处存储” 的问题,影响施工效率;部分项目因变更设计,未及时调整构件生产计划,导致已生产构件报废,造成资源浪费。三是人员管理与技术培训不足 —— 现场施工人员多熟悉传统现浇工艺,对装配式构件安装流程、精度要求、节点处理技术掌握不熟练,易因操作不当引发质量问题;监理人员对装配式施工质量控制点(如构件安装精度、节点灌浆质量)把握不准,难以有效开展监督工作。

二、建筑工程装配式结构施工难点的解决方案

(一)强化构件全周期管控,保障构件质量与供应

针对构件相关难点,需从生产、运输、存储全周期建立管控体系。在生产环节,提升质量稳定性 —— 工厂需优化生产工艺,采用高精度模具,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钢筋绑扎位置与预埋件安装精度;建立构件质量检测机制,对每批构件的尺寸、强度、外观进行全项检测,出具质量合格证明,不合格构件严禁出厂。在运输环节,减少构件损坏 —— 根据构件类型(如易碎墙板、重型梁柱)设计专用运输架与固定装置,选用适配车型,规划平稳运输路线;运输前对构件进行防护包装(如边角包裹防撞材料),运输过程中实时监控构件状态,避免剧烈颠簸与碰撞。在存储环节,规范场地与防护 —— 现场规划专用存储场地,按构件类型、安装顺序分区堆

放,设置承重支架避免构件受压变形。

(二)优化现场施工技术,提升安装精度与节点质量

针对现场技术难点,需从精度控制、节点处理、吊装安全三方面优化技术方案。一是提升安装精度 —— 施工前细化测量放线方案,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激光投线仪)确定构件安装位置,设置定位基准点与控制线;吊装前复核构件尺寸与现场安装尺寸,对偏差较小的构件进行现场微调,偏差较大的及时反馈处理;选用具备精准定位功能的吊装设备,配备专业操作人员,确保构件平稳吊装、精准就位。二是强化节点处理质量 —— 针对不同节点类型(如灌浆节点、螺栓连接节点、拼接缝节点)制定专项施工方案,明确材料选用、施工流程与质量标准;节点灌浆时采用专用灌浆料,确保灌浆饱满、无气泡,灌浆后及时养护;拼接缝密封采用高品质密封胶,施工前清理缝内杂物,确保密封胶与构件表面紧密结合,防止渗水。三是保障吊装与临时固定安全 —— 根据构件重量、尺寸选用适配的吊装设备与吊具,吊装前检查设备性能与吊具强度;制定详细吊装方案,明确起吊点、吊装角度与速度,安排专人指挥吊装。

(三)完善管理协同体系,提升多主体衔接效率

针对管理协同难点,需构建 “ 信息共享、计划协同、人员专业” 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信息协同平台 —— 搭建覆盖构件工厂、运输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数字化平台,实时共享构件生产进度、质量检测报告、运输位置、现场施工进度等信息,实现各主体信息互通;对构件质量问题、设计变更等情况,通过平台及时传递,确保各方快速响应、协同处理。二是协同制定施工与供应计划 —— 施工单位在编制进度计划时,充分结合构件生产周期、运输时间,与工厂共同确定构件生产与到货计划;建立计划动态调整机制,若现场施工进度或设计发生变更,及时通知工厂调整生产计划,避免构件供应与施工需求脱节;提前规划构件存储场地,确保构件到货后能有序存放。三是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 —— 针对现场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开展装配式施工专项培训,内容涵盖构件安装流程、精度控制要点、节点处理技术、质量验收标准等,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建立人员考核机制,将施工质量与操作规范性纳入考核,激励人员提升专业能力;监理单位需配备熟悉装配式施工的专业人员,明确监理重点,加强对关键工序(如构件安装、节点灌浆)的现场监督,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结束语

建筑工程装配式结构施工的难点贯穿构件全周期与施工全流程,需从技术、管理多维度协同破解。通过强化构件全周期管控,可解决质量、运输与存储问题;优化现场施工技术,能提升安装精度与节点质量;完善管理协同体系,可实现多主体高效衔接。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如 BIM 构件预拼装、智能吊装监控)与新型材料的应用,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将进一步成熟,各类难点将得到更高效的解决,推动建筑工程向更高效、更绿色、更优质的工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奕杰. 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研究[J]. 新城建科技, 2025,34 (07): 138-140.

[2]成晶晶. 装配式建筑工程钢结构施工技术及管理策略探析[J]. 居业,2025, (01): 165-167.

[3]王延龙, 席波, 李壮, 刘效玉, 王永峰, 张海庭. 装配式结构建筑机电安装施工技术的要点分析[A] 2024 年全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 《施工技术》杂志社, 施工技术编辑部, 2024: 3.

作者简介:吴家云(1977.01- )男,汉族,重庆,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工程2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