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对农电视栏目创新与突破

作者

舒良情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摘要:融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体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传统对农电视栏目要想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传播环境,满足农民群体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和多样化的收视习惯。因此,创新与突破成为传统对农电视栏目在融媒体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佳佳农话》栏目,作为地方对农电视节目的代表,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为传统对农电视栏目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融媒体;传统对农电视栏目;创新突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佳佳农话》栏目作为一档具有地方特色地对农电视栏目,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农村受众提供及时、实用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指导,对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但面对融媒体环境下受众信息需求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化的新特点,《佳佳农话》也面临着内容创新、形式升级、受众拓展等多方面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在节目制作、传播方式、受众互动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其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创新经验与启示,为同类栏目提供可借鉴的路径与思路。

一、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对农电视栏目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与观众的有效互动

融媒体环境下观众期望能够积极参与到节目内容的讨论、创作、传播中,但传统对农电视栏目往往互动性较弱,主要表现为缺乏与观众的实时交流渠道。多数栏目仅通过简单的观众来信或电话留言来收集反馈,且处理和回应速度缓慢,无法满足观众即时表达观点和获取回应的需求。同时,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对农电视栏目未能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话题讨论、线上投票、直播互动等活动,导致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较强,难以形成活跃的粉丝社群,节目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受限,观众粘性不足。

(二)时长超出观众的合理观看时间

传统对农电视栏目的时长设定通常较为固定且偏长,与现代观众碎片化的收视习惯形成鲜明冲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观众很难抽出完整的较长时间来观看一档节目,一些对农电视栏目时长达到15分钟甚至30分钟,在内容编排上缺乏灵活性,难以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使得部分观众因时间成本过高而放弃观看,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农村受众以及城市中关注农业农村领域的群体,其更倾向于在移动终端上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资讯,传统对农电视栏目的长时长模式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三)内容创作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内容制作方面,传统对农电视栏目存在诸多问题,其一为选题视角较为单一,往往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传授、农村政策解读等常规领域,缺乏对农村新兴业态、农民文化生活、乡村生态旅游等多元内容的深入挖掘和呈现。其二为表现形式陈旧,多以传统的访谈、纪录片等形式为主,缺乏创新元素,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较少。其三为节目风格较为严肃,语言表达不够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与农民受众的文化水平和接受习惯存在一定差距,导致节目亲和力不足,无法真正走进观众心里。

二、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对农电视栏目创新策略

(一)原创作品创新延伸,增强多渠道传播

传统对农电视栏目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二次创作是充分挖掘其价值、拓展传播渠道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原始节目内容进行重新剪辑、编辑,可制作出多种形式的新媒体作品,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通过将完整的农业节目根据主题拆分成若干短视频,突出关键信息,如“熟练掌握露地松花菜种植关键技术”“丝瓜得了根结线虫病怎么办”等,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吸引受众关注。短视频不仅能发布在栏目自有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上,还能分发到抖音、快手等流量较大的短视频平台,形成全方位的传播矩阵。在进行二次创作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平台用户的喜好和观看习惯,对于微信公众号可配合图文详细介绍视频内容,提供相关农业知识的拓展阅读。在短视频平台上则注重开头几秒的吸引力,利用精彩画面和简洁字幕迅速抓住用户眼球。同时,结合热门话题标签,如#农业技术分享#、#乡村致富秘籍#等,提高视频的搜索曝光率。积极鼓励观众互动,回复评论区的疑问,增强用户粘性,进一步扩大栏目的影响力。

(二)建立微信群聊,提升与观众的联系和参与度

建立微信群能拉近栏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塑造全新的栏目形象,通过建立佳佳农话粉丝微信群可以及时推送节目预告、精彩片段、农业资讯等内容,确保观众不错过任何重要信息。在每期节目播出前,在群里发布节目亮点和观看链接,吸引观众准时收看,利用微信群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如农业知识问答、种植经验分享等,激发观众参与热情。栏目工作人员可在群内积极与观众沟通交流,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反馈,为节目内容的优化改进提供依据。定期邀请农业专家进群开展线上讲座,解答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通过该方式,将栏目从单纯的内容输出者转变为与观众紧密互动的服务者,提升观众对栏目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树立栏目在观众心中的专业、贴心形象。

(三)利用视频号直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用户粘性

视频号直播为传统对农电视栏目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与观众的实时互动,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和季节特点,策划一系列直播活动,如全省甘薯新品种现场观摩会、新品种新技术现场展示、制作山药膳食等。在直播过程中,设置丰富的观众提问、抽奖等互动环节,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在蔬菜瓜果新优品种展示直播中,主持人现场介绍品种特点、种植优势,并邀请观众在评论区留言提问,由农业专家即时解答。同时,直播地点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尽量选择田间地头、农业科研基地等具有现场感的地方,让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农业生产的实际场景,并注重直播画面的质量和稳定性,确保观众有良好的观看体验。通过视频直播及时传递农业信息,增强观众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了解,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对农电视栏目。

(四)积极拥抱直播带货,有效结合娱乐与销售

直播带货作为融媒体时代传统对农电视栏目的创新盈利模式,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新渠道,栏目与当地农户、农业企业合作,挑选优质特色农产品进行直播带货。在直播前对产品进行详细的调研和筛选,确保产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直播过程中主持人或嘉宾通过试吃、试用、展示等方式全方位介绍产品特点,分享农产品背后的故事,如种植过程、农民辛勤劳作等,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提高购买意愿。为增加直播带货的效果,还可推出限时优惠、团购等促销活动,并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如快速物流、退换货保障等。同时,借助栏目的品牌影响力和观众基础,积极拓展外部合作,邀请当地网红、农场主等参与直播带货,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实现栏目自身的商业价值,进一步推动传统对农电视栏目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融媒体时代下媒介形态的多元与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宽,传统对农电视栏目应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通过二次创作建立全媒体宣传矩阵,建立微信群以形成全新的传统对农电视栏目形象,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扩大栏目影响力。同时,借助视频直播与直播带货,增强观众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了解,推动传统对农电视栏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俊,廖璇.共同富裕视域下对农电视栏目实践进路研究——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富经》为例[J].视听,2024,(07):79-82.

[2]屈上富.乡村振兴语境下对农节目的路径探究——以重庆市梁平广播电视台《乡村振兴在行动》为例[J].采写编,2023,(07):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