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

刘冠军

宁阳县第二实验中学,山东 泰安 271400

摘要:本文揭示出,初中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方式单一与形式主义的问题,阐述了其意义包括增强学生心理韧性、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提出有效措施有营造和谐班级氛围、开展团体辅导、组织家校合作及教师自我提升,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社会稳定进步。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前言:

初中时期是学生们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他们面临着身体与心理的急剧变化以及学业和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的挑战。在这一敏感且关键的阶段,班主任身为班级的管理核心引导者与教育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通过与学生日常的朝夕相处,敏锐察觉学生的心理波动,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1]。因此,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学生营造除具有温暖性、支持性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一、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心理韧性

初中生正处于情绪波动较为剧烈的时期,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更好的应对学业负担、人际关系等引发的焦虑、抑郁这些负面情绪。通过帮助学生塑造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勇于战胜困难并解决问题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不轻易言败。教师可以举办以情绪管理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来助力学生了解不同情绪的产生原因以及对自身会有何种影响,同时,教授学生积极心理暗示等情绪调节的技巧,以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使他们在面临压力和挫折时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

(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学生的心理状况欠佳时,往往会引发学习态度的消极和日常行为的异常牵动教师班级管理的复杂度为此,班主任需敏锐捕捉学生潜在的心理困扰,并采用个人咨询、心理支持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难题,恢复积极的学习与生活状态,显著提升班级管理效率[2]。一个融洽、和谐、健康的班级环境,能显著降低学生间摩擦与冲突的频率,为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营造出有利的条件。同时,这样的环境也促进了学生个体心理调适与问题解决技能的成长,使他们学会了自律约束,间接减轻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的压力。

二、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存在的问题

(一)方式单一的阻碍

在初中班主任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教育的方法缺乏多样性,这给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了诸多的阻碍。首要问题在于,教育方式仍旧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授法,教师仅仅是在班会上施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极度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较难投入到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中,使得心理教育的效果大大削弱。此外,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面临的心理问题困境也各不相同,形式单一的教育方法使得心理教育缺乏对于个体的针对性,难以贴合不同学生的具体需求,也不能针对具体的问题提供深入剖析和做出个性化的指导。比方说,性格内向的学生和性格外向的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需要截然不同的方法,而单一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深入思考,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进而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二)存在形式主义

部分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采取形式化的方法,无法真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严重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一方面,有部分班主任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提出的要求,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真正的内在动力,而并没有对如何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形式主义还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形式大于内容上,有些班主任可能会举办一些看似活泼热闹的心理讲座或团体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内涵与深度,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安排,而没有真正从中获得心灵的触动和成长。这些情况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浮于表面,并未能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但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反而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三、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班主任要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关爱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感,不能主观随意地加以批评指责,而要多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当学生有优点呈现或取得进步时,要立即给予肯定。另外,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学生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达到消除矛盾的目的,从而树立良好的班风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文化。通过上述举措,可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班风和优秀的人文素养。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

以团体辅导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将心理知识传递出去,帮助学生增强心理调适的本领。另外,在扩展训练活动中,学生们还能向团体分享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以获得别人的认同与支持,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舒缓作用;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同学们能不断地挑战自我,突破自身的局限,在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凝聚力的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得到更为综合与深入的心理辅导,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3]。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组织家校合作活动

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单靠家庭或学校的独立力量是远远不足的。家校双方的紧密合作是为学生创造良好成长环境的必要前提,所以班主任要深刻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积极主动作为,主动担当起建立家校沟通渠道的重任,通过组织策划家校合作活动来强化双方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有效实施,将家长和教师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由双方共同制定适合学生的具体方案。这样,在家校合作的共同促进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4]。

(四)教师自我提升

对班主任而言,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这意味着在心理健康方面需有更高的素质与技能要求。班主任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翻阅相关书籍和学术文献来掌握有效的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不断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深入探究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当学生一旦出现心理困扰时,即可对其进行专业指导与扶持[5]。同时,班主任要注意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提高自己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敏锐度和洞察力。另外,班主任也要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只有不断地自我完善,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结语:

综上,初中班主任必须尽力克服方式单一和形式主义的问题,在积极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开展团体辅导组织家校合作提升学生心理韧性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康成长社会稳定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初中班主任的各项工作要围绕如何促进学生心理韧性和班级管理效率提升,在丰富形式内容上下功夫。同时,班主任也要通过自我提升,不断完善自身。

参考文献:

[1]王允. 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解析 [J]. 华夏教师, 2024, (04): 42-44.

[2]刘继荣. 浅谈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3, (06): 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