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德经》理雅各英译本安民篇浅释

作者

罗颖德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上海 200438

摘要:本文聚焦英国汉学家詹姆斯·理雅各对《道德经》第三章的英译。理雅各一生致力于中国经典翻译,其《道德经》译本影响广泛。第三章是对老子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原则的具体阐释,探讨圣人安民之法与理想境界。理雅各将该章分三段阐述并以 “安民” 为尾注标题。研究发现,其译文在语句结构和词汇选择上有精妙之处,如保留原文排比、对偶修辞,准确处理词性活用与通假字翻译。但也存在理解偏差,将 “虚其心”“弱其志”“无知无欲” 误解为愚民政策,且未能准确翻译 “为无为” 的内涵。

关键词:理雅各;翻译技巧与失误;老子思想解读

詹姆斯·理雅各(1815 - 1897)是英国著名汉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经典著作的翻译与研究,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他所译的《道德经》影响广泛,其对各章节的解读独特且深入。《道德经》第三章是对第二章中“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处事原则的具体阐释,老子在此谈到圣人安民的方法及期望达到的理想境界。理雅各将原文文本分成三个段落进行阐述,并以“安民”作为尾注标题,此“安民”二字,不仅概括了该章核心内容,即圣人如何治理百姓、使百姓安定,也体现出老子思想中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追求。本文将围绕理雅各对《道德经》第三章的英译展开分析,深入探讨其译文的精妙之处,比如在语句结构、词汇选择上对原文内涵的传达。同时,针对译文中存在争议的地方,结合老子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提出不同看法,以期更准确地理解老子思想在英文翻译中的呈现与表达。

一、第三章译文第一部分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1]

译文:Not to value and employ men of superior ability is the way to keep the people from rivalry among themselves; not to prize article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procure is the way to keep them from becoming thieves; not to show them what is likely to excite their desires is the way to keep their minds from disorder.

老子提出了三个使民心安定的方法: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希望可以使百姓远离争斗、偷盗并降低欲望。老子对三个分句的表达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使...。理雅各同样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对该句三个分句的翻译采用了一样的句式。例如第一个分句,理雅阁用不定式“Not to value and employ”表达“不尚贤”并将该不定式作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表语分别是is和the way,第二个分句“不贵难得之货”以及第三个分句“不见可欲”皆采用了相同的句子结构。[2]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译文忠实于原文的表述方式,也有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内容。第二个分句“不贵难得之货”中的“贵”是动词,表示看重或以...为贵,该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做形容词解,意为价值或地位高的。理雅各对“贵”字的翻译也采用了词性活用的方法将其译为prize,该词的名词意为奖品、非常珍贵的人或物,动词具有珍视、高度重视的含义,此处的动词含义贴切地表达出了原文的本义。第三个分句“不见可欲”中的“见”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看见的意思。此句的“见”是通假字,通“现”,展示、显露的意思。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普遍存在,如果不能辨识和正确理解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会对原文含义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是误解。理雅各正确理解了通假字“见”的内涵,将其翻译成show,在英语词典中具有出示、展示的意思,符合该词在原文中的含义。

二、第三章译文第二部分

原文: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译文:Therefore the sage, in the exercise of his government, empties their minds, fills their bellies, weakens their wills, and strengthens their bones.

老子认为圣人安民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使百姓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在对该句的翻译中,理雅各将“圣人”译为句子的主语,将“之治”译为时间状语(回译意为:在行使他的政府权力时),将之后四个短语内容译为并列的动宾结构形成并列的谓语和宾语。[2]译文结构清晰,意思明了。关于圣人之治的目标,老子使用了四个三字短语,意思上虚实、弱强相对,语言凝练,音韵和谐。这样的表达属于对偶的修辞手法。理雅各在翻译该句时保持了原文对偶的修辞手法,将虚、实、弱、强均译为动词,同样采用动宾结构表达“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内容,且字数上亦为三个字。关于“虚其心”和“弱其志”这两个短语,理雅各和大多数学者一样都理解为老子的一种愚民政策,因此,将“虚”译为“empty”,“弱”译为“weaken”。“虚其心”和“弱其志”两个短语的译文回译后意为:去除百姓的思虑和削弱百姓的意志。其实“虚”、“弱”是老子学说中的特有用词,在《道德经》中都是正面的、肯定的意义(如:十六章“致虚极”、四十一章“弱者道之用”等)。河上公注本认为“虚其心”是指“除嗜欲,去乱烦”,意为消除百姓不良的嗜好和欲望,去除烦恼和迷乱,百姓内心自然会清净;“弱其志”是指“和柔谦让,不处权也”,意思是为人平和柔顺,善于谦让,不过度看重权势[3]。因此,“虚其心”,“弱其志”可以理解为:使人心灵开阔,意志柔韧。理雅各对这两个短语的译法并不符合老子哲学思想的本意。

三、第三章译文第三部分

原文: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He constantly (tries to) keep them without knowledge and without desire, and where there are those who have knowledge, to keep them from presuming to act (on it). When there is this abstinence from action, good order is universal.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也是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国家应该达到的理想境界。关于“常使民无知无欲”,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子的愚民政策,理雅各的译文和注释内容也秉持这一观点。该句译文回译后意为:统治者不断地(试图)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并阻止有识之士擅自利用学识制造事端。[2]他在尾注中这样评论老子的“圣人之治”:这一章的目的是要表明依循“道”治理国家的政府会采取措施使知识不利于在民众间传播,使百姓保持淳朴、无知的状态,从而确保百姓的安宁和社会的良好秩序。理雅各认为这是老子,庄子及所有道家著书者的统一教义。[2]理雅各对老子该句话的理解同上一句一样存在偏差。老子的“无知无欲”并不是一种愚民政策,其本意并非要消除知识以及人的自然本能。所谓“无知”,乃是消解巧伪的心智;所谓“无欲”,只是消解贪欲的扩张。所以老子此句话可以理解为:常使民众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1]“为无为,则无不治。”是第三章老子对圣人之治的总结。老子认为统治者只要执行无为政策,天下就会太平。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不指毫无作为,而是在不干涉、违背事物本性及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时成事的有所作为。理雅各将“为无为”的译为“abstinence from action”(行为节制)。这样的译法未能准确表达老子无为的含义。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中,对当时争名夺利、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予以深刻批判,并为统治者指明了解决之道。他期望统治者在满足百姓基本生活需求、强健民众体魄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从精神层面教化百姓,让百姓能坚守纯真朴实的本性。理雅各的译文虽存在一定局限性,未能精准传达老子无为思想的深刻内涵,错误地将其理解为愚民政策,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他凭借深厚的中文功底,在译文中巧妙保留了老子原文的排比、对偶等文学修辞手法,使得译文与原文一样文字精炼、音韵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原文的文学之美。总体而言,理雅各的《道德经》第三章译文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老子思想的窗户,不过在对老子核心思想的把握上存在偏差。这也提醒我们,在进行经典著作翻译时,不仅要注重语言形式的转换,更要深入探究其思想内涵,精准传递文化精髓,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15:64.

[2]Legge,James,Trans.The Tâo Teh King ( Tâo Te Ching) of Lâo Dze ( Lao Tsu) [M]. F. Max Müller,Ed. 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91: 49.

[3][汉]河上公: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11.

作者简介:罗颖德,女,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典籍翻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