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实践探究
梁水英
福建省建阳第一中学
摘要:教育深化改革,课堂中大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变成高中化学教学的首要目标。化学知识点涉及的学科内容众多,且将化学实验作为基础,开展高效化的化学实验教学,会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创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师要将新方法、新材料、新思想引入到课堂中,以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解决既往“理论知识多、实践活动少”的局面,打造高质量化学实验课堂。基于此,本文先阐述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基于现状提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希望可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为高中化学学科的主要构成,可让学生感知微观世界的变化,并理解物质本质。但是,有许多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会面对许多的挑战,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低下,甚至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另外,部分教师未重视化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日常大多讲述化学概念等知识,让学生虽然理解化学性质,但是对实验过程难以深入理解,以上均制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因此,教师需主动调整教学策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多开设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其进一步观察化学现象、感知化学性质。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首先,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固定化,致使学生无化学学习兴趣。对高中生而言,学生必须要掌握化学技能和知识,因此教师为利用有限时间讲述更多知识,会采用“题海战术”,课堂中将大量的真题或者是模拟题提供给学生,注重对新公式、新概念的讲述。此种教学虽然学生可掌握化学解题方法,但极易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化学学习兴趣,对化学实验也失去探究的想法[1]。
其次,部分教师强调化学理论知识讲述,而忽视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有时会通过板书或者是让学生阅读教材,将化学实验过程以文字的方式展现,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平台和机会。如果课堂中化学实验占比较低,会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且学生也无法真正意义上具备操作实验、实验中验证理论概念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实践策略
(一)开展生活化教学,设计趣味生活实验
高中鲁科版化学教材中知识和学生生活存在紧密联系。而处在核心素养发展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师要遵照学生的发展特点,导入生活化实验元素,使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和学生拉近距离,进而打造出高效化、生活化的化学实验课堂。此种教学手段,不但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实验技能。比如,在开展鲁科版《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时,可导入生活化实验设计,将铁及其化合物实验期间的变化呈现给学生,经此类生活化化学实验的开展,加强学生对化学性质的理解。首先,在试管中添加CuSO4溶液,之后在试管中放入铁丝,等待一段时间以后把铁丝取出,对铁丝和试管溶液产生变化予以观察。经学生的自主观察可知,铁丝表面附着红色的物质,由此得出溶液和铁丝产生氧化还原反应。结束化学实验后,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铁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主题,使学生自主搜集学习材料,加强后续铁及其化合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实践运用。
(二)开展绿色实验,教学中设计自主实验
处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当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动手技能和创新能力,可让学生自主加入化学实验当中。而绿色化学实验的开展,可带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满足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需要。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绿色化学实验中,将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其围绕教材中的内容,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借助课堂中所学解决化学问题。此种教学手段,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究阶段提高绿色环保意识,且学生也对化学实验充满探究兴趣,在宽松、自由、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创新能力。比如,在开展鲁科版高中化学教学时,教材中会涉及污水处理等知识,因此教师让学生围绕此进行实验设计,先自主查询资料,提出处理污染的实验方案,之后班级内进行探究,设计实验流程,和教师探讨实验安全性,在教师的批准后再进行实验活动。通过开设此种教学活动,会让学生持续提高绿色化学意识,在实践阶段掌握更多的化学技能[2]。
(三)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化学实验成果
化学学科的实用性较强,高中生学习阶段可感受到化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因此为点燃学生探究欲望,可借助信息技术将课堂中难以展现的化学实验成果呈现给学生,不仅简化知识重点和难点,也将一些学生无法观察到的化学实验重现。比如,在开展鲁科版高中化学《研究车用燃料及安全气囊》教学时,此内容可引导学生使用化学反应解答问题,但将实验材料、实验工具以实物方式拿到班级中无法实现,所以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实验过程,将实验结果提供给学生。首先,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把化学实验过程呈现,可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动画模拟方式,把车用燃料的燃烧过程展现出来,并说明氧气分子、燃料分子的结合以及能量释放时的微观过程。接下来,教师以视频的形式,把汽车的安全气囊充气过程展现出来,把碰撞时传感器怎样感受冲击、怎样让气囊在短时间弹出等过程。此种动态化的展示,会将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介绍出来,学生也知晓汽车中安全气囊的用途。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在课堂中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出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佩戴VR眼镜,如同亲自来到了化学实验现场,自主完成实验设备的操作,感受实验现象。另外,教师可使用信息技术呈现实验结果,让各种数据可视化,具体可通过表格、图片等方式展现,把压力、温度和能量释放等参数的变化制作成曲线图等,并在学习平台中分享所得的实验结果,为学生提供实验探究和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证据推理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处在新课标的教育环境当中,化学教师应积极创新知识传递过程,加强课堂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多提供化学实验的机会和工具,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尽情发挥自身创造力、想象力,并拥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才可以让其主动参与其中,在化学实验过程主动分析、观察,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从而真正领会化学知识、懂得化学技能,为后续化学实验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打下较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隆芳. 在高中化学项目化实验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 [J]. 华夏教师, 2023, (14): 33-36.
[2]樊亚军,陈媛媛,张恒. 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化学作业设计——化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 [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3, 44 (05):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