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工技能鉴定改革对专业教学的启示

作者

张静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

一、电工技能鉴定模式改革的背景与挑战

1.行业需求驱动

当前,在"双碳"战略目标驱动下,电工行业正经历着以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为标志的深度变革。随着光伏发电系统、储能设备、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新能源设施的大规模应用,以及智能配电系统、工业机器人、PLC 自动控制设备的普及,传统电工技能鉴定标准已显露出明显的时代局限性。现有标准仍聚焦于低压配电、线路架设等传统作业范畴,对数字孪生技术应用、能源管理系统运维、自动化设备故障诊断等新技能模块缺乏系统化考核,导致约 67% 的持证电工难以胜任智能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维护、微电网能量管理平台操作等新兴岗位要求。这种现象不仅造成行业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更可能延缓我国能源体系数字化转型进程,亟需构建涵盖智能传感技术、能源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多维度技能认证体系。

2.教学与实践脱节

在产教融合滞后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部分职业院校仍固守"教室黑板 + 实训台架"的传统培养范式。调研数据显示,全国电工类专业中仍有 70% 的院校理论课时占比超过 65% ,而智能配电系统虚拟仿真、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等新型实训模块覆盖率不足 35% 。这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养成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毕业生面临"双脱节"困境:技能鉴定考核中,涉及 PLC 程序调试、智能电表数据采集系统故障排查等实操项目的失分率高达 58% ;企业追踪调查更显示,新入职电工在能源管理平台参数配置、充电桩CAN 总线通讯故障诊断等真实工作场景中的平均适应周期长达 9.2 个月。特别是在新能源装备年均 35% 的技术迭代速度下,传统"课证衔接"机制已难以匹配智能微电网运维工程师、能源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等新兴岗位对数字孪生技术应用、SCADA系统操作等复合型能力的要求,亟待构建"虚实结合实训平台+岗位能力认证包"的进阶式培养体系。

3.评价体系滞后

传统技能鉴定偏重单一操作考核,忽视综合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素养评价。

二、电工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体系

1.校企协同开发课程

在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驱动下,职业教育领域正加速构建"需求导向型"课程开发体系。通过对国家电网、金风科技等 37 家能源企业的深度调研,联合编制出覆盖"发-输-配-用"全链条的《智能电力运维岗位能力图谱》,精准识别出设备状态监测(含红外成像诊断)、新能源并网调试(含低电压穿越测试)、工业互联网协议配置等 9 大类核心能力域。某"双高计划"院校据此重构课程体系,将传统《电气控制技术》升级为包含数字孪生变电站巡检(占比 28% )、储能系统SOC 校准(占比 19% )、工控网络安全攻防(占比 15% )等新型教学模块的《智能电力运维实务》,同步引入企业真实工单构建"阶梯式"实训项目库。数据显示,实施该模式的院校毕业生在智能电表数据采集系统调试、光伏逆变器MPPT 故障诊断等场景中的首次操作通过率提升至 76% ,较传统教学模式提高 42个百分点,岗位适应周期从 9 个月压缩至2.3 个月。这种"图谱引领、课岗融通"的改革路径,通过嵌入式开发企业认证标准(如 ABB 电气工程师认证)、动态更新华为数字能源微认证模块,真正实现了从"学科知识灌输"向"岗位能力生成"的教育范式转型。

2.赛教融合提升技能

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理念的实践课程体系重构已成为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路径。通过将“互联网 + ”“状元杯”“世界技能大赛”等标杆赛事的赛项内容及考核要点嵌入教学全流程,可有效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育人目标。高职院校试点班级数据显示: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电梯装调"赛项中的系统集成能力得分提升 37% ,在"互联网 +" 创新创业大赛商业计划书完整度达标率从 45% 提升至 82% ,毕业生入职新能源企业后的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1.8 个月。这种"赛教共生"模式,既破解了传统实训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痛点,又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持续成长构建了

闭环生态。

(二)推行“理实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1.理实一体化教学

在实训室开展边讲边做的项目教学,例如电路设计、PLC 编程等,解决理论与实操脱节问题。

2.虚拟仿真技术应用

建设智慧电力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模拟电源侧、电网侧等四大场景,通过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转化,以实现“虚实互补”的专业技能训练。

(三)构建动态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过程性考核与综合能力评价

将实训操作规范、安全素养、创新表现等纳入日常考核,占比不低于 40% 。

2.“双证书”培养机制

毕业生需同时取得学历证书与高级电工证书,强化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内容的匹配度。

(四)打造“双师四能”型教师团队

1.校企双向流动机制

教师定期赴企业参与技术改造项目(如风电装备研发),企业技术骨干兼任实践导师,形成“教学良师 + 企业培训师”双角色团队。

2.教师能力提升路径

通过“双师型”教师认证、参与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提升教师的技术服务与教学转化能力。

(五)强化实践教学资源的开放性

1.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共建集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中心,面向区域开放,支持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如老化设备改造)。

2.兴趣驱动与创新能力培养

成立电工技能训练小组,引导学生从维修家电(如声控灯、门铃)入手,逐步完成创新项目设计,积累实践经验。

三、结论与展望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产业格局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电工技能鉴定模式的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课题。这一改革的核心诉求,正是推动职业教育理念与实践的重大转型,即从传统意义上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逐步迈向以“能力塑造”为核心的全新教育范式。

与此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也是推动电工技能鉴定模式改革的重要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开发基于 AR/VR 技术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虚拟电工实验室、故障模拟系统等,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反复练习和操作,不仅能够降低实训成本,还能有效规避实际操作中的安全风险。此外,数字化教学资源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此外,面对能源转型与智能制造带来的新挑战,职业教育还需积极探索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不同地区在电工行业领域具有不同的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通过建立跨区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总之,电工技能鉴定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职业教育各方共同努力,从理念转变、校企合作、数字化教学到跨区域合作等多个层面协同推进,以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电工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深化产教融合培育高质量“工匠型”人才.

2.陈丽.创新中职学校电工专业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20223.

3.马占立.电子电工教学模式创新改革[J].北方机电工业学校学报,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