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科护理中母乳喂养促进策略与哺乳困难管理

作者

杨晓敏

永年区妇幼保健院

引言

母乳喂养作为婴幼儿最理想的营养供给方式,其健康效益已得到全球公认。然而,临床实践表明,我国产后 6 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仍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哺乳困难是导致早期断奶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聚焦产科护理领域,旨在探讨系统性母乳喂养促进策略与哺乳困难管理的临床效果。通过构建产前-产后的全程干预体系,为提升母乳喂养率提供循证依据,对改善母婴健康结局、降低婴幼儿疾病发生率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和实践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4 年6 月至 2025 年 6 月期间于本院产科就诊的 94 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 23\~38 岁,平均( 28.5±4.2 )岁,均为单胎、足月妊娠,排除合并严重妊娠并发症、哺乳禁忌症及中途退出研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47 )和观察组( 1=47 ),两组在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基线资料上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产科护理及母乳喂养指导,包括产后哺乳姿势示范、基础泌乳知识宣教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了系统化的综合母乳喂养促进策略及哺乳困难管理方案:产前阶段(1)利用国家基本公卫项目资源,在孕产妇健康手册中增加母乳喂养折页,由村医在孕期随访时分发并讲解核心知识点;(2)在产科门诊设置固定宣传栏,采用图文并茂的本地化案例(如张大姐成功哺乳双胞胎经验)替代多媒体教学,每周三下午由值班助产士开展 30 分钟团体答疑。产后干预(3)简化黄金 1 小时流程为三个必须(必须皮肤接触、必须协助首次吸吮、必须完成泌乳评估),制作简易哺乳成功指数卡(含4 项体征观察要点)悬挂于产床;(4)建立三级帮扶机制:责任护士床边指导→骨干护士重点干预→院外聘请退休助产士每月巡诊,针对乳头凹陷等常见问题,用 5ml 注射器改装成简易负压吸引装置。困难管理采用四阶法:Ⅰ度皲裂用熟食用油+暴露疗法,Ⅱ度用红霉素软膏 + 乳头休息策略,乳腺淤积采用 45℃热毛巾按摩配合反向按压法,对顽固性胀痛开发催乳汤(王不留行 10g+ 通草 6g 代茶饮)。延续支持构建双线网络:线下通过新生儿访视同步指导哺乳,线上利用现有疫苗通知群每日推送 1条语音贴士(由护士长用方言录制),重点病例每周电话随访并建立互助妈妈结对帮扶。

1.3 观察指标

(1)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记录产妇维持母乳喂养的月数;(2)纯母乳喂养率,统计产后 6 个月内完全母乳喂养的产妇比例;(3)哺乳困难发生率,包括乳头皲裂、乳腺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数据由专职护士通过标准化问卷采集,并采用 WHO 推荐标准进行判定,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4.0 用于分析和处理特定测量数据( x±s )的数据。以%为单位计算数据,并用 χ2 检查数据;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比较

观察组(综合干预组)的母乳喂养平均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组)。

表1 两组母乳喂养时间对比

2.2 纯母乳喂养率比较观察组的纯母乳喂养率( 85.1% )明显高于对照组( 53.2% )。

表 2 两组纯母乳喂养率对比

2.3 哺乳困难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哺乳困难发生率( 8.5% )显著低于对照组( 31.9% )。

表 3 两组哺乳困难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系统化的母乳喂养促进策略与分级哺乳困难管理方案在产科护理中展现出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其作用机制与实践意义值得深入探讨。从理论层面分析,该方案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贯穿围产期的全程管理闭环。产前干预通过认知重塑奠定了心理基础,这符合健康信念模式理论,即产妇对哺乳行为的认知直接影响其喂养实践的坚持性。研究观察到,提前纠正初乳不足、配方奶更营养等常见误区,能有效预防产后早期的喂养信心危机。

在技术实施维度,黄金 1 小时干预的生物学效应尤为值得关注。早期肌肤接触通过激活皮肤神经末梢,促进催产素脉冲式释放,这一生理机制不仅能加速初乳分泌,更建立了母婴间的情感联结基础。临床实践中发现,规范化的首次哺乳指导可显著减少后续衔乳姿势不当引发的系列问题。哺乳顾问采用的标准化评估工具将主观判断转化为客观指标,使技术指导更具针对性,这可能是观察组哺乳困难率降低的核心因素之一。

困难管理的分级处理模式体现了精准医疗理念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针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哺乳问题采取阶梯式干预,既避免了医疗资源浪费,又确保了处理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光疗修复与低频脉冲治疗等物理疗法的引入,为传统手法排乳提供了增效手段,这种中西医结合的处理方式特别适合中国产妇的体质特点。

延续性支持体系的创新性在于突破了时空限制,线上咨询平台解决了县级医院地域限制问题,而智能推送系统则实现了知识的精准传递。这种立体化随访机制有效弥补了出院后支持断层的普遍问题,对维持长期母乳喂养具有决定性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综合性的母乳喂养促进策略能有效延长喂养时间、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同时显著降低哺乳困难发生率。研究成果为产科临床护理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干预方案,对完善围产期保健服务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干预模式,并将家庭支持系统纳入干预框架,以构建更完善的母乳喂养社会支持网络,最终实现提升全民母乳喂养率的公共卫生目标。

参考文献

[1] 余 显 花 . 护 理 干 预 及 母 乳 喂 养 对 妊 娠 并 发 症 的 影 响 [J]. 妈 妈 宝宝,2024,(10):168-169.

[2]郑娜,霍双双,张洁.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康复和产科护理质量的作用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4,11(18):154-156.

[3]孙小嫡.基于助推理论的三联动母乳喂养干预方案在孕产妇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2023.

[4]刘志红.健康教育联合小组式康复服务对剖腹产产妇母乳喂养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05):788-790.

[5]郑娜,黄小桐,宋彩玲.优质护理干预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10(03):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