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活化情境创设

作者

刘爱娟 赵春英

诸城市文化路小学

一、生活化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与他人交流、实践等方式主动建构的。生活化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背景,使学生能够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场景中主动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数学本质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简单的计数、购物找零到复杂的几何图形、数据分析等,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生活化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动机。

(三)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生动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生活化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具体实施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是连接抽象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重要桥梁。通过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场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以下是几种具体的生活化情境创设策略: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1.案例引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案例来引入新的数学概念。例如,在讲解“分数的意义”时,可以采用分苹果的案例。教师可以准备一个苹果,将其平均分成四份,然后提问学生:“如果将一个苹果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个人会分到多少?”这种情境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能够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2.生活现象引入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现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现象来引入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常见的圆形物体,如车轮、井盖等,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都是圆形的?”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圆形物体在滚动时更加平稳,且具有对称性等特征。这种从生活现象出发的引入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圆的特征和性质,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和具体。

(二)在课堂中模拟生活场景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下是两种常见的生活化情境创设方法: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

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极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加减法应用题”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模拟购物活动。具体操作如下:安排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售货员需要记录商品的价格,顾客则需要计算购买商品所需的总金额以及找零金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加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与同伴进行沟通和协作。这种模拟购物的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

角色扮演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性和互动性。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能够更加自然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这种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2.情境模拟

情境模拟是另一种有效的生活化情境创设方法,它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模拟一个装修房间的情境。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计算出教室的面积;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给教室铺地砖,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地砖呢?”学生需要根据计算出的面积,考虑地砖的尺寸、数量和价格等因素,从而选择最合适的地砖。

通过这种情境模拟,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掌握面积计算的方法,还能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公式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情境模拟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中模拟生活场景,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数学素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意义。

(三)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1.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完成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任务?”“怎样设计一个最省钱的购物方案?”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设计一个校园绿化方案”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需要从测量校园面积、计算绿化面积、选择植物种类、计算所需资金等方面入手,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项目式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1.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测量校园内物体的长度、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统计家庭用电用水情况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寻找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例如,在家庭购物时,可以让学生计算商品的折扣价格;在旅行中,可以让学生计算路程和时间等。通过拓展延伸,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几种生活化情境创设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结语

生活化情境创设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生活化情境创设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升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艳琼.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J].信息周刊,2020(12):1.

[2]张小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