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针对性急诊护理在改良Valsalva动作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张小萍

梅河口市中心医院 13500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急诊科常见的心律失常急症,发作时患者突发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可诱发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改良 Valsalva 动作作为一种操作简便、无创的紧急复律手段,通过改变胸腔内压力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促进心动过速终止[1],但该方法的成功率受患者配合度、动作规范程度等因素影响,针对性急诊护理以患者为核心,围绕改良 Valsalva 动作的关键环节制定护理策略,旨在优化复律效果,提升急救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4 年3 月-2025 年3 月本院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80 例进行研究,每组 40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 18 例,平均年龄 45.6±8.3 岁;观察组男23 例,女17 例,平均年龄 46.2±7.9 岁。性别、年龄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条件:符合《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指南》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经心电图确诊;首次发作;意识清醒,能够理解并配合完成相关护理操作。

排除条件: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胸等影响呼吸功能的疾病;正在服用可能影响心率或自主神经功能的特殊药物且无法停药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配合改良 Valsalva 动作:接诊后测量生命体征,指导患者取半卧位,深吸气后屏气,用力做呼气动作 15 秒,随后迅速平卧并抬高下肢 45 - ⋅60 ,维持 45 秒;期间监测心率、血压变化,重复操作不超过 3 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急诊护理:

心理疏导:患者因突发心悸易产生紧张、恐惧情绪,护理人员通过温和沟通缓解其焦虑,讲解改良 Valsalva 动作的原理与安全性,增强患者信心。

动作规范指导:采用一对一演示方式,详细讲解动作要领,强调屏气力度与下肢抬高角度,通过语言鼓励与实时纠正,确保动作标准。

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在动作实施全程,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动态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若出现血压骤降、心律失常加重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并启动急救预案[2]。

健康教育:复律成功后,为患者普及疾病诱因、预防知识及日常注意事项,指导其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1.3 观察指标

心动过速终止时间:从改良 Valsalva 动作开始至心电图显示恢复窦性心律的时间。

复律成功率:单次或累计 3 次操作后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比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操作过程中出现低血压、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 SPSS20.0 系统展开本次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进行 X2 检验,以 t 检验计数资料,以x±s 表示,两组对比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结果

观察组心动过速终止时间短于对照组,复律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见表1。

表 1 两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护理情况对比

3.讨论

针对性急诊护理联合改良 Valsalva 动作中,护理人员通过动态观察心率、血压变化,能够及时识别操作过程中的风险信号,避免因低血压、心律失常恶化等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律成功后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与预防措施,增强了自我管理意识,对减少疾病复发具有积极意义[3]。

综上所述,针对性急诊护理通过优化改良 Valsalva 动作的实施过程,在提高复律效率、保障操作安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参考文献:

[1]廖昭海,高玉广,赵旋,等.生脉注射液联合改良 Valsalva 动作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4,45(11):58-60.

[2]张洪霞,张钦宝.改良 Valsalva 动作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转复效果[J].当代医学,2023,29(29):114-116.

[3]盛园园,张平洋,马小五.改良 Valsalva 动作与小腿肌紧张动作在经胸右心声学造影诊断卵圆孔未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刊,2024,59(8):89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