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伴我成长
罗柳慧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山街道黄排小学
引言:
所谓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约束的情况下,自己要求自己遵章守己来参与活动,因此自律是一种严谨的德育问题。然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在家庭中受父母的宠爱,缺乏自律意识,因此自律能力较差,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很不利。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自律能力的培养做出了详细的探讨,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树立自律意识,在释放天性的基础上,把控自己,从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最终完成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目标。
一、渗透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律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可以将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守则等德育内容渗透在课堂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德育意识,培养自律观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让学生通过模仿来提升自身的自律能力,以此体会自律为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方便,从此摒弃他律,学会自律。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写字姿势以及手法进行了纠正,保证学生写字的规范性,与此同时将《小学生守则》的内容渗透在德育课堂之中,让学生按时上下学,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虽然这是一些他律的内容,但是笔者将这些行为的好处以及不作为的危害讲述给学生,使学生形成一种自律观念,明确仅靠他律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从此学会如何自律。再者,笔者还以自律为主题开展了班会,让学生们纷纷发言,谈谈什么是自律,如何做到自律,通过讨论让学生对自律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从自身做起学会自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将自己的自律习惯讲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效仿来严于律己,如按时到教室、垃圾扔进垃圾桶等等。总之,将自律习惯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转变学生的思想。
二、开展课间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律
课间是学生调整和放松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重要时段。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之中渗透自律知识,同时还要在课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从而使学生利用好课间时间,做好修整,在补足精力的基础上,以饱满的状态来迎接新课的内容,以此提升听课效率和质量,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例如,班级中有一些学生因为注意力和耐心不够持久,所以常常期盼着下课,而在课间会因为贪玩,在上课铃响了之后,迟迟走不进教室,如果长期下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还会使整个班风都受牵连。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倡导学生在课间整理文具,解决个人问题,预习下节课的知识,以至于上课时不手忙脚乱,同时针对一些不爱听课的学生,笔者与这些学生进行了沟通,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去分析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源,从而帮助他们解决根本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并未学生的课间活动,而是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让学生在上课铃响之前走进教室,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这样一来,让学生在课间锻炼了身体,二来培养了学生的自律的能力,找到了培养学生自律与天性活泼的平衡点。
三、加强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自律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以外,教师还要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从而与家长共同合作落实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计划,以此凸显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地位。这样有助于深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形成自律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例如,我校与家长常常以微信、电话、家访等及时交流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同时教师将培养学生自律的环节和计划发放给家长,并通过探讨了解家长对自律能力培养的看法。从而达成一致,让家长配合教师,做到以身作则通过互动来培养学生自律的习惯,使学生做到及时完成作业,早睡早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拖拉等自行为,使学生真正做生活和学习的小主人,体验生活和学习的快乐,最终实现素质教育下德育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论
总之,小学是德育教学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必经之路。所以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大纲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德育教学的必要性,从而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探究课堂知识,自主提升自律能力,最终形成自律的习惯,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康斌.以自律为起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新课程,2017(11).
[2]薛文启.浅议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