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 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
丛卫明
霍邱县土地收购储备发展中心 安徽六安 237400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凭借其独特的空间数据处理、分析与可视化能力,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GIS 能够整合多源时空数据,通过定量化的方法精准识别土地利用变化的位置、范围和类型,揭示变化过程的时空格局与驱动机制。目前,该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极大地提升了变化检测的精度与效率,为相关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1GIS 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优势
其一,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与集成能力。GIS 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高效地整合与管理多源异构的空间数据。它将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遥感影像、地形图、规划图以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统一到同一个地理坐标框架下进行集成管理。这种能力确保了海量时空数据的可对比性和可操作性,为后续的精准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其强大的空间数据库,用户可以便捷地调用、查询和更新任何时期的数据,从而高效地完成多时相数据的对比与计算,这是进行高精度变化检测不可或缺的基础[1]。
其二,精准的空间分析与直观可视化能力。GIS 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空间分析工具集,能够执行叠加分析、网格计算和统计分析,从而精确量化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面积、位置及空间分布格局。其最重要的输出成果之一是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它能科学地揭示各地类之间的转化方向和数量。更为关键的是,GIS 能将枯燥的数据表格和抽象的分析结果转化为一目了然的专题地图和动态图表,直观展示变化的热点区域与演变趋势,极大地提升了分析结果的沟通效率和决策支持价值。
2GIS 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面临的挑战
2.1 数据质量的制约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准确性从根本上受限于原始数据的质量。不同时期、不同传感器获取的遥感影像在分辨率、成像条件和拍摄角度上存在差异,这种不一致性会导致变化检测结果产生显著误差。历史数据短缺或质量低下是常见问题,特别是早期影像往往分辨率较低且可用波段有限,这给长期变化序列的精确重建带来困难。此外,高精度遥感数据获取成本昂贵,而免费数据又难以满足精细化监测需求,这种矛盾严重制约了大范围、高频率监测工作的实施效果。
2.2 技术方法的局限
目前广泛采用的分类后比较法虽然流程简单,但其精度严重依赖于各期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前期的分类误差会在变化检测过程中被累积和放大。虽然直接变化检测方法能够减少误差传递,但对算法参数选择和变化阈值确定非常敏感,缺乏鲁棒性。特别是在处理复杂地形和混合像元时,现有方法难以准确区分真实的地类变化与季节变化、物候变化等干扰因素,这成为方法学上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2]。
2.3 机理分析的难题
GIS 技术擅长揭示变化的空间位置和数量特征,但在解释变化驱动机制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由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多以行政单元为记录单位,与自然形态的土地利用斑块在空间尺度上不匹配,导致难以建立精确的因果关系模型。政策、市场、人口等多重驱动因素相互交织,其与空间变化的关联性分析往往停留在定性层面,难以实现定量化的归因分析,这大大降低了监测成果在科学决策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3GIS 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3.1 多源数据集成与管理
GIS 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首要的应用是构建多源时空数据的管理平台。该系统能够高效集成来自不同时期、不同传感器的遥感影像,同时融合历史地形图、实地勘察数据以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所有数据都经过严格的地理配准,被统一到相同的坐标系统之下,从而形成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时空数据库。这一关键步骤彻底解决了因数据来源多样、格式不一、时间跨度长所带来的可比性难题,为后续进行精确的变化检测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通过这种集中管理方式,不仅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可追溯性,更确保了整个监测流程的科学性与结果的可可靠性,使得长期、大范围的动态监测成为可能[3]。
3.2 土地利用信息精准提取
在获得集成数据的基础上,GIS 提供了一系列强大工具来实现土地利用信息的精准提取。依托遥感影像,用户能够运用监督分类、面向对象分类以及人机交互解译等空间分析方法,将图像中的像素或对象识别并划分为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等具体类别。这个过程最终生成带有精确地理坐标和完整属性信息的矢量图层,即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该应用成功地将原始的、非结构化的遥感图像数据,转化成了结构化的、具有明确地理意义的空间信息,为后续的定量统计与空间分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据前提,是整个变化监测流程中的关键环节[4]。
3.3 变化检测与量化分析
变化检测与量化分析是 GIS 在土地利用研究中最为核心的应用环节。通过将两个或多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在空间上进行精确叠加,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出发生变化的图斑位置、范围及其变化类型。借助栅格计算或空间数据库查询技术,可以快速统计出各类用地相互转化的具体面积、变化速率等关键指标,并生成具有重要价值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这个矩阵以清晰的表格形式,精确量化展示了各地类之间的转化路径与数量关系,例如明确显示出特定时期内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具体公顷数。这种量化分析从宏观层面揭示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主要趋势和核心特征,为深入理解变化过程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5]。
3.4 变化空间格局可视化与制图
GIS 凭借其卓越的空间可视化功能,能够将抽象的变化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专题地图。系统会对变化检测结果进行专业的符号化处理,例如使用醒目的色彩突出显示建设用地扩张的热点区域,或采用不同的箭头样式标识主要的土地流转方向。这些可视化成果不仅让研究人员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集聚特征和演变趋势,更重要的是成为面向决策者和公众进行成果展示与沟通的最有效工具。通过将复杂数据转化为直观地图,极大地增强了监测成果的表现力和传播效率,提升了研究成果在科学决策和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与应用价值。
4 结束语
GIS 技术为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提供了强大的方法论支撑,实现了从数据管理到变化识别的全流程分析。面对数据质量、方法精度和机理解析等挑战,该技术仍需不断创新完善。未来通过与新兴技术融合,GIS 将在智慧国土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儒晗,王秀超,孙国栩. 北斗 ⋅+ GIS 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北斗与空间信息应用技术,2025,(04):114-117.
[2]陈潇.基于 GIS 的城市更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空间规划优化[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重庆建筑编辑部,重庆市建筑协会.智慧建筑与智能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湖南省邵阳市辰溪县自然资源局;,2025:123-126.
[3]韩颖新.新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工作的改进建议[J].中华建设,2021,(09):88-89.
[4] 盛成. 新形势下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改进与分析[J]. 测绘通报,2020,(S1):271-274
[5] 庞祝婷.GIS 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应用[J]. 绿色科技,2019,(23):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