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

作者

聂怪琳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引言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深刻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从分散到整体、由地域性向全球化演进的历史逻辑,为把握当代世界演进规律提供了理论根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百年变局与时代课题,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为逻辑原点,通过创造性转化提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智慧。本文旨在厘清二者的理论承继与创新关系,全面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实践,并从价值维度与实践方略揭示其引领全球变革、重塑文明形态的深远影响,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理论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要义与演进脉络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力进步、社会分工深化和商品交换活跃,地方交往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全球互动[1]。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社会化,商品流通跨越国界。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资本主义扩张加速全球化,但内在矛盾深化,如贫富分化和经济危机。世界历史本质是各国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特征包括整体性、普遍性和开放性,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演进。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承续与拓展

(一)对全球整体性思想的承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整体性的思想,强调人类共居于地球家园,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空前加深,已然构成休戚与共的整体。面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生态挑战,以及金融危机、公共卫生危机等跨国经济社会问题,唯有各国携手方能有效应对。该理念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全球依存现实,呼吁超越国别、种族、宗教差异,树立“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共同维护人类根本利益[2]。

以全球新冠疫情防控为例,无一国能独善其身,成功应对需要国际间信息共享、经验互鉴与行动协同。中国向多国提供疫苗援助与抗疫支持,正是践行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命运共同体精神,也是对世界整体性思想的生动诠释。

(二)对全球历史发展方向的创新性阐释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合时代新特征与新要求,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作出了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展望世界历史终将导向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立足当代现实,明确提出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的目标,为全球发展指明了具体路径。

区别于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中伴生的剥削、压迫与不平等,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各国一律平等,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变革。它致力于促进共同发展,借助“一带一路”等合作平台深化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使全球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国家和人民。这一对世界历史走向的创新性阐释,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与使命担当[3]。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

(一)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实践意义

当前全球化进程在创造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难题:反全球化思潮兴起,部分国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制约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全球贫富分化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失衡问题凸显;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全球安全威胁持续冲击世界稳定。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化解这些困境提供了新路径。其主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的全球经济治理,反对单边保护主义,协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针对发展鸿沟,该理念强调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推动实现更加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在安全领域,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以普遍安全机制应对跨国安全威胁。

(二)重构国际秩序的制度意义

现行国际秩序形成于二战后,虽曾促进和平发展,但随着国际格局演变,其固有缺陷日益显现:国际力量对比失衡,少数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事务,发展中国家权益保障不足;国际规则制定过程缺乏公平性,难以反映多元诉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力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公正方向演进。其坚持主权平等与不干涉内政原则,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强化联合国核心作用。同时主张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推动国际规则体系改革,使之契合全球格局演变与人类发展需求。这种制度重构将助力建立更加平等民主的国际治理体系。

(三)引领文明互鉴的文化意义

人类文明多样性构成进步动力,但全球化进程中滋生的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认知,时常引发文明间误解冲突。

该理念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跨文明交流互鉴。其强调所有文明具有平等价值,主张通过文明对话实现相互启迪、共同发展。例如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机制,构建了文明交融的平台,使不同文明在互动中实现创新发展,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引领价值。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与时代启示

(一)实践路径

深化经济协作、革新全球治理、增进文明对话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路径。经济领域需拓展国际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促进经济融合与繁荣,秉持互惠互利原则;同时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应对风险挑战。全球治理改革要求优化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提升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强化跨国议题协调,构建务实方案。文明交流应促进相互理解与借鉴,尊重文化传统,抵制霸权,推动多元和谐文明生态。

(二)时代启示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植根于其世界历史观的理论根基,运用其立场、观点与方法解析现实挑战,紧扣时代特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坚实学理支撑。这要求涵养全球格局与深切人类关怀,立足人类整体福祉,超越国家、民族边界进行战略思考与实践,培育共同体意识,关注文明发展,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同时,必须坚守和平发展道路这一时代主旋律与构建基石,中国始终践行此道,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化解争端,反对武力威胁与强权政治;各国需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树立普遍安全理念,携手维护全球和平稳定。此外,应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尊重多样性,超越文明隔阂,以开放包容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五、结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学理根基,后者既是对前者的赓续与创新,更蕴含深刻的内涵价值。在应对全球性挑战、革新国际体系、推进文明发展进程中,该理念彰显出鲜明的当代意义。通过深化经济协作、革新治理机制、增进文明对话等实践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将逐步落地。在此进程中,需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培育全球格局与人类关切,践行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实现共同繁荣。这一理念不仅为中国外交确立了行动指南,更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推动文明演进注入了中国思路与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朱翊民,吴萱.从解构到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及世界意蕴[J].领导科学,2025,(04):5-12.

[2]游楠.四维协同:人工智能 + 高校思政教育育人模式探究[J/OL].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6[2025-07-04].

[3]于杨,张豪永.习近平抗战史观的核心要义、理论特质与实践要求[J/OL].统一战线学研究,1-11[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