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的运行优化策略分析

作者

李梦茹

身份证号码:412326199508080021

引言

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与用户之间的重要纽带,其运行效能与稳定性和终端用电质量、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近年来,随着分布式光伏、储能设施、电动汽车等新型电力元素的广泛接入,传统配电网的运行模式在应对多元能源互动方面逐渐显露出局限性。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凭借监控终端(FTU/DTU)、通信网络与主站系统的有机整合,实现了对线路工况和负荷变化的动态监测与远程调控,为能源生产、传输、使用和存储各环节的协同运作奠定了技术基础。由此可见,深入探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运行优化方案,对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降低电网损耗、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1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通常可划分为终端层、通信层、主站层三层架构,其具体构成与功能概述如下:

终端层:一般涵盖馈线终端单元(FTU)、配电终端单元(DTU)、智能电表(AMI)等设备。这些终端设备主要承担线路电流、电压、开关状态等实时数据的采集工作,并且能够执行主站下达的遥控指令,如实现开关分合操作。

通信层:常见的通信技术包括光纤、无线公网(4G/5G)、电力线载波(PLC)等,以此达成终端与主站之间的数据交互。据相关统计与实践经验,光纤通信在应用占比中约达 60% ,该技术可靠性较高,但相应建设与维护成本也偏高;而无线通信的应用占比大致为 35% ,虽然具有部署灵活的优势,不过信号传输易受环境因素干扰。

主站层:主要由 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DMS(配电管理系统)组成。作为系统运行的核心枢纽,主站层集成了数据处理、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优化调度等多项关键功能。

2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运行优化策略

2.1 负荷预测与动态调度优化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构建的智能预测模型,配合实时调度算法,有助于探索负荷与电源的动态平衡路径。

2.1.1 高精度负荷预测模型

尝试引入 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算法,融合历史负荷、气象数据(温度、湿度)、用户用电行为(智能电表数据)等多维度特征构建预测模型。在某试点区域的应用实践中,该模型展现出较好效果,短期(24 小时)预测误差有所降低,从 12% 优化至 5.3% ;中长期(7 天)预测误差也呈现改善趋势,由 18% 下降至 8.7% 。

2.1.2 动态无功优化调度

主站系统可依据负荷预测结果,通过遥控电容器组、调压器等设备开展优化调控。在某 10kV 线路实施"预测-调控"闭环控制的过程中,电压偏差超标时长出现明显减少,从每月 15 小时缩减至 3 小时,同时网损率也实现一定程度的降低,降幅达 2.1%⋅ 。

2.1.3 需求响应(DR)协同

通过整合智能电表与用户侧储能数据,主站向高耗能用户(如工业企业)推送电价信号,引导用户进行用电模式调整。某城市的实践表明,该策略在缩小负荷峰谷差方面取得成效,峰谷差从 42% 收窄至 28%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线路增容改造压力。

2.2 故障处理与自愈控制优化

通过终端协同、算法升级与流程重构,有望实现故障处理效率的显著提升,增强系统的自愈能力。具体优化策略如下:

2.2.1 基于区块链的故障信息共享

在终端层引入边缘计算节点,将 FTU/DTU 采集的故障数据加密后上传至区块链平台,促进各终端间信息的高效交互。实践表明,某配电网在应用该技术后,故障定位时间从平均 90 分钟缩短至 15 分钟,隔离时间从 60分钟减少至 20 分钟。

2.2.2 自适应重合闸策略

主站可根据线路负荷特性(如是否含 DG)灵活调整重合闸参数:对于

纯负荷线路采用“一次重合闸”方案,针对含 DG 线路增加“检无压”逻辑。某台区改造后的运行数据显示,重合闸成功率从 70% 提升至 92% ,有效降低了 DG 反送电引发二次故障的风险。

2.2.3 多级备自投联动

构建“变电站-馈线-台区”三级备自投体系,主站能够依据故障范围智能选择最佳供电恢复路径。以某工业园区配电网为例,故障发生后,系统可在 30 秒内完成负荷转移,将停电时长从 4 小时大幅缩减至 1.2 分钟。

2.3 通信网络与数据传输优化

通过技术升级与资源调度,通信链路的可靠性与实时性有望得到有效提升。具体策略如下:

2.3.1 混合通信网络冗余设计

在重要线路的通信保障方面,可考虑采用“光纤 +5G ”的双链路备份方案。主站通过实时监测链路状态,实现故障通道的自动切换。实际应用数据显示,某城区配电网改造后,通信中断时长显著缩短,由年均 12 小时降至 1.5 小时,数据传输时延也被有效控制在 50ms 以内。

2.3.2 边缘计算与数据压缩

在终端层部署边缘节点,能够对采集的波形数据等海量信息进行预处理与压缩,经实践验证,该方案可实现约 10:1 的压缩比。

2.3.3 时间敏感网络(TSN)应用

对于工业园区等对时延要求较高的场景,TSN 技术可有效保障控制指令的确定性传输,时延抖动可控制在 1ms 以内。

2.4 通信网络与数据传输优化

通过技术升级与资源调度,通信链路的可靠性与实时性有望得到有效提升。具体策略如下:

2.4.1 混合通信网络冗余设计

在重要线路的通信保障方面,可考虑采用“光纤+5G”的双链路备份方案。主站通过实时监测链路状态,实现故障通道的自动切换。实际应用数据显示,某城区配电网改造后,通信中断时长显著缩短,由年均 12 小时降至 1.5 小时,数据传输时延也被有效控制在 50ms 以内。

2.4.2 边缘计算与数据压缩

在终端层部署边缘节点,能够对采集的波形数据等海量信息进行预处理与压缩,经实践验证,该方案可实现约 10:1 的压缩比。在某试点区域,应用此技术后无线通信流量减少约 60% ,丢包率也从 15% 降低至 3% 。

2.4.3 时间敏感网络(TSN)应用

对于工业园区等对时延要求较高的场景,TSN 技术可有效保障控制指令的确定性传输,时延抖动可控制在 1ms 以内。在某智能制造园区的实践表明,采用该技术后,分布式电源的调控响应速度有明显提升,增幅约 40% 。

结束语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运行优化涉及多个技术层面,在负荷预测、故障处理、通信网络构建以及分布式电源协调等领域,均存在较大的技术提升空间。借助智能算法与前沿技术的有机结合,有望在系统可靠性和经济性方面取得一定突破,进而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支持。展望未来,随着数字孪生、数字线程等新兴技术的逐步发展,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或将实现物理实体与数字模型之间的实时交互,在系统仿真和决策制定方面展现出更强的技术潜力。与此同时,在数据安全防护(例如终端设备的固件加密处理)、行业标准规范(如通信协议的统一化)等方面,仍需开展深入研究与实践,为运行优化策略的广泛应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翁燕霞.电力系统中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光源与照明,2023,(10):207-209.

[2]权冰.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3,13(02):173-174.

[3]崔阳杨.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2,12(1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