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边缘计算与云平台协同机制研究

作者

赖波

四川鑫宏博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610052

引言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保障电网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的核心手段。随着新能源比例提高及用户侧互动需求增多,海量实时数据的产生对调度决策与保护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以集中式 SCADA 系统与云平台为主的架构存在数据回传时延高、网络带宽压力大、关键应用依赖远端云服务导致可靠性不足及安全攻击风险升高等问题。边缘计算作为新兴分布式计算范式,将复杂计算任务在靠近数据源的网络边缘处理,与云平台的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和跨区域优化相结合,可实现实时与全局的有机融合。针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场景,亟需研究“边缘—云”协同机制,从系统架构、数据与控制流分配、资源管理与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系统化方案以提升电网的智能化与韧性。

一、“边缘—云”协同架构与数据流分配

在自动化系统中,“边缘—云”协同架构基于多层次分布模型,将保护与控制、初步数据滤波与本地状态估算任务下发至站端边缘计算节点,而高阶优化调度、负荷预测、全网态势分析则集中在云平台。数据流分配遵循“大数据本地预处理、关键信息云端处理”原则。边缘节点采集 RTU 和 IED 数据后,通过时序数据库与轻量级 AI 模型进行故障速控、短时预测和微循环优化,实现亚秒级响应。经预处理的运行指标和历史数据再按优先级同步至云平台,云端通过深度学习和分布式计算对跨区安全评估、长期规划和多场景优化进行计算,并反馈策略参数。此种分布式协同架构既保证了电网故障自愈与保护的实时性,也兼顾了全局最优决策与跨区域资源共享。

二、分层任务调度与动态负载均衡

为充分发挥边缘与云资源优势,需构建分层任务调度与动态负载均衡机制。系统将故障检测、保护重合、紧急隔离等高优先级任务固定绑定到边缘节点,确保低时延;云平台则承担日常经济调度、负荷预测和运维规划。通过容器化和微服务架构实现各计算模块的弹性伸缩,基于任务队列和资源监控数据,动态调整边缘节点与云平台的任务分配比例。当边缘计算负载过高时,可将部分中时延容忍的任务经压缩(特征提取)后迁移至云端;当云平台网络带宽或运算资源受限时可将高价值但时延不敏感的任务分批批量发送,或在边缘临时缓存并本地处理。该负载均衡机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资源利用率。

三、双向同步与模型在线迭代

“边缘—云”协同系统需解决模型更新滞后与数据漂移问题,通过双向同步与在线迭代机制实现模型自适应。云平台定期基于全网数据重新训练深度学习模型,生成全局优化策略与模型权重,通过差分更新下发到边缘节点;边缘节点在实际运行中持续采集本地数据并进行在线微调,当模型预测误差超过阈值时,自动将本地增量数据和模型误差反馈给云端,由云端触发增量训练或联合训练。双向流水线式更新既保证了本地边缘计算的高精度,也避免了单向更新带来的滞后和覆盖风险,有效覆盖新能源及负荷的时变特性。

四、安全隔离与访问控制

电力自动化的安全性要求极高,需在协同架构中建立多层次安全隔离和访问控制机制。通过物理隔离与虚拟网络分段,将保护层、控制层与管理层分别部署到不同的安全域;基于零信任架构,对设备、服务与用户实施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授权访问控制,结合硬件级可信平台模块(TPM)与安全启动技术防御非法入侵;数据传输及模型下发通道均采用 TLS 加密,结合 SDN 网络切片技术实现边缘与云之间的安全带宽分配。此外,通过行为审计与异常检测模型对指令与数据流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系统在面对网络攻击或设备故障时能够快速切断风险并自动恢复。

五、应用实践与效果评估

在某省级智能电网示范项目中,自部署“边缘—云”协同系统以来,配电网故障检测时延从 1.2 秒降至0.8 秒,故障定位精度提升 15% 。系统在边缘侧实时采集气象、负荷和设备状态数据,并在云端完成深度大数据建模,使新能源出力预测误差由 12% 降至 10% ,相应节约调峰成本约 5% 。传统需5 小时的月度规划计算,通过将预处理与在线分析任务下沉到边缘节点后,缩短至 2 小时内完成,大幅提升调度决策效率。

上线运行后,边缘节点与云平台的协同率稳定在 95% 以上,网络带宽峰值负荷减少 30% ,缓解了通信瓶颈,端到端数据传输与处理可靠性提高了 20% 。调度中心和检修单位通过统一可视化平台,实时查看各层级运行状态与预警,缩短了响应和闭环处置时间。多维度评估表明,“边缘—云”协同机制在提高自动化调度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增强系统韧性及安全性方面成效显著。

展望未来,可在边缘引入自适应AI 算法和高分辨率气象预测接口,进一步提升出力与负荷预测精准度;在云端深度挖掘历史运行和运维数据,构建智能运维知识库与故障诊断模型;依托 5G 与 TSN 技术,实现更低时延和更高可靠的实时通信;结合区块链或可信执行环境,对调度指令与运维数据进行加密溯源,保障安全可信。通过这些优化,“边缘—云”协同系统将在大规模分布式能源接入、电力市场化交易和智慧电网建设中发挥更大价值,为智能电网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结论

本文构建了面向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边缘—云”协同架构,系统分析了数据与控制流分配、分层任务调度、双向模型同步与在线迭代、安全隔离及现场应用效果。研究与实践表明,该机制能显著提升电网的实时性、智能化与可靠性,为应对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接入下的调度挑战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未来,可在算法层面进一步融合深度强化学习与分布式优化方法,并在数字孪生与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更高层次的协同与安全,以支撑面向“碳中和”目标的智能电网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玉兴.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配电站房的数字化转型[J].电工技术,2024,(22):212-213+216.DOI:10.19768/j.cnki.dgjs.2024.22.059.

[2]林晓玥,吴冲.人工智能促进新质生产力涌现的路径和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2024,43(10):1-13.

[3]江俊杰,胡军,马国明,等.数字化电力装备专用传感应用需求与发展趋势[J].高电压技术,2024,50(08):3271-3307.DOI:10.13336/j.1003-6520.hve.20240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