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外语教学培育文化自信自强的现状、困境与对策

作者

马海燕 康霞1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北京 102628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 、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 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全球 的 流的日益频繁,外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在培养学生外语语言能力的同时, 培育其文化自信自强成为了 项重要的任务。文化自信自强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本国文化,还有利于增强其在国际交流中的文化传播能力和竞争力。

文化自信自强不仅包含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更强调主动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高职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平台,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若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自强自信,学生可能会在接触外来文化时迷失方向,过度崇尚他国文化而忽视本土文化的价值。在高职外语教学过程中融入增强文化自强自信的内容,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外文化的差异与共性,让学生明白中华文化源博大精深,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我们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也肩负着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用外语创新性阐释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示好中华文化,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的责任,进而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高职外语教学培育文化自信自强的现状

1.学生文化自信有所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以及高职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与有效融入,学生的文化自信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提升态 调查中可以看出,93.7%的学生“说起中国文化首先感到的是自信 会感到特别开心”,由此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感 价值和魅力;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对 时也能够积 与各类与本国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传统文化讲座、文化节等,这些都表明当前学生文化自信提升显著。

2.学生文化传播自觉和传播能力不足

尽管高职学生对本国文化有自信,但在主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意识则较为薄弱,缺乏有效的文化传播技巧和策略,难以用外语准确、生动地向他人介绍本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多地倾向于倾听和接受外来文化,而较少主动分享本国文化。

具体来看,就文化传播自觉而言,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往往缺乏主动传播中国文化的强烈意愿,调查显示,仅28.3%的学生曾主动用外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仅 15%的学生能列举 3 个以上代表中国当代文化影响力的案例(如TikTok、华为5G)。他们可能更多地聚焦于吸收和学习外国文化,而对于向外界展示和分享本国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知不够深刻,没有充分意识到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例如,在与外籍人士交流时,学生可能更倾向于谈论外国的流行文化、娱乐明星等,而较少主动提及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文学经典或者现代科技创新成果。这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自身外语表达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和意愿不足,没有意识到向外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就文化传播能力而言,学生普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和流利度仍有待提高,难以用外语准确、生动地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不少学生有意愿向外介绍中华文化,但因自身词汇量不够,无法表达。其次,对于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和全面,在介绍时可能只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剖析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无法经由物质层面的文化载体向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最后,缺乏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技巧,不懂得如何根据不同的受众和交流情境,选择合适的文化内容和传播方式,如你会如何向外国小朋友介绍中国剪纸,如何向外国老年人介绍中国茶文化,当发现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介绍感到困惑时,你会如何应对,思考并回答这样的问题往往更能促进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和提升自己传播中华文化的策略和技巧。

3.课程设置有所改善

在高职外语教学的现状中,课程设置方面呈现出了积极的改进态势。首先,课程目标逐渐明确且多元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将文化自信自强的培育纳入到课程目标体系之中。

其次,课程内容得到了一定的丰富和优化。除了传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增加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专题模块,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学作品赏析等。同时,在教材的选用上,也开始倾向于那些包含丰富中国文化元素的版本,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本国文化的机会。

再次,课程结构更加合理。设置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与中国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中国传统艺术鉴赏、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等,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

4.教学方法多样化趋势初现

在当前高职外语教学的现状中,教学方法展现出了多样化的初步趋势。一方面,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正在逐步转变。教师不再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而是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通过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情景教学法也开始受到重视。教师创设逼真的语言环境和文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运用外语。比如,模拟商务谈判、国际会议等场景,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同时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和习惯。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日益频繁。教师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通过播放外语电影、纪录片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同时也能对比中国文化的差异。

5.教师文化传播能力与跨文化教育素养还有待提升

在高职外语教学的现实状况中,部分教师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文化传播能力欠佳,从而在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自强方面面临困境。调查显示,在教师群体中,仅32%具备双语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特色话语的能力,87%的课堂案例仍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缺乏中国议题的深度讨论。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对中国文化的知识体系构建不够全面和深入。他们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哲学思想、艺术形式等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深刻的领悟。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当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内涵解读和价值传递时,难以做到深入浅出、精准到位。此外,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动态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部分教师也缺乏及时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这使得他们在引导学生将中国文化与现代社会和国际交流相结合时,缺乏足够的敏锐度和前瞻性。

三、高职外语教学培育文化自信自强面临的困境

在深入探究高职外语教学培育文化自信自强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困境。这些困境犹如重重迷雾,遮蔽了前行的道路,给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让中国文化在这一领域的传承与

弘扬面临重重挑战。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教师目标模糊

目前,部分高职外语教师对文化自强的教学目标认识不清晰,在教学中未能明确将文化自强的培养纳入教学体系。与此同时,也缺乏系统的教学策略,难以将文化自信自强的培育有机融入外语教学过程中。

2.教学内容西化

高职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方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中关于本国文化的比重相对较低,且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生在学习中多接触西方的价值观、风俗习惯等,却难以在外语语境中精准且自信地表达中国文化元素,导致跨文化交流时出现“中国故事讲不出、讲不好” 的尴尬局面。

3.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运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的场景演练,在实际跨文化交际中难以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具体的语言表达能力。

4.资源缺乏针对性

在高职外语教学的领域中,教学资源的供给至关重要,但其现状却令人忧心。这些资源或因缺乏有效整合而显得杂乱无章,或因更新滞后而无法满足教学的迫切需求,种种问题亟待解决。具体来看,高职外语增强文化自信相关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文化自信自强的氛围营造还不足。

5.实践平台不足

实践平台不足表现为校内缺乏常态化跨文化交流活动,校外与涉外企业、文化机构的合作机制松散,难以提供用外语传播本土文化的真实场景。学生仅靠课堂模拟练习,难以积累应对复杂文化场景的经验,文化输出能力提升受限。

四、对策

面对高职外语教学培育文化自信自强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探寻切实有效的对策犹如在黑暗中寻找曙光,至关重要且充满挑战。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锚定自强目标,构建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体系

教学目标,犹如高职外语教学航程中的灯塔,为教学活动指引着方向.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明确教学目标是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高职外语教师首先应深入理解文化自强的内涵和重要性,明确将其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进而制定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例如要求学生在一定阶段内能够用外语流利地介绍本国某一特色文化,能用外语阐释“一带一路”文化意义等。

2.重构内容生态,植入中国话语叙事基因

优质且适宜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高职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酌情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涵盖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引入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让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如替换“纽约旅游”课文为“敦煌数字复原工程”双语案例。

3.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文化传播实战情境

改进教学方法对于高职外语教学而言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还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高职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如外语演讲比赛、模拟联合国中国代表发言、TED 式中国故事演讲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播能力。

4.开发自强资源库,打造沉浸式传播训练平台

数字时代,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建设中国文化外语学习在线课程平台,整合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源,如制作“中国传统艺术” 系列外语微课,通过动画演示、实景拍摄等方式,生动展示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资源,如VR 故宫文物解说词创作系统、AI 纠错的中国文化外宣文案训练工具让学生通过 VR 设备 “走进” 故宫、敦煌莫高窟等文化遗址,用外语解说游览所见,在沉浸式体验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强化文化自信自强。此外,还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创建外语文化学习交流群、微信公众号等,定期推送中国文化外语学习内容,分享文化传播案例,鼓励学生互动交流,拓展学习渠道。

5.拓展第二战场,淬炼文化国际传播实战力

一方面,开展与文化自信自强相关的社团活动,如外语戏剧社、文化研究社等,锻炼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如对接涉外企业实习、“一带一路”线上文化交流项目等。

6.提升教师素养,赋能文化自强培养

需加强教师跨文化培训,通过专题研修、中外文化对比课程等,提升其对本土文化的解读与外语转化能力。鼓励教师参与涉外文化交流实践,积累鲜活案例融入教学,同时建立文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倒逼教师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外语教学各环节。

五、结论

文化自强本质是争夺国际话语权。高职外语教学需从“输入型”转向“输出型”,培养能用外语定义中国、解构西方叙事的“文化战士”。高职外语教学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自强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诸多困境。通过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师培训以及拓展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对策的综合实施,有望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意识和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传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光源.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培育现状及路径研究[J]校园英语,2023(20)

2.禹霓.“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对研究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

3.何月.文化自信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J]文化创新比价研究2025(9)

4.姜飞.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24 年9 月.5.刘瑛.跨文化外语教学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M]中译出版社,2024 年12 月。1 马海燕,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康霞,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