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河南曲剧中道具的象征功能与观演互动关系

作者

王震

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引言

河南曲剧源于中原大地,是植根于河南本土文化土壤之上的地方剧种。它发端于民间,成长于市井,形式通俗,语言生活化,内容贴近现实,善于在朴素中见情真、于写意中显人物。道具作为河南曲剧表演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备演出过程中的辅助作用,更因其浓缩的文化意涵与象征属性,成为戏曲艺术中不可替代的视觉与符号载体。

在当代语境下,随着现代审美观念与观演需求的变化,传统戏曲的道具使用方式逐渐从程式化转向灵活化,而观众对于道具的接受也从传统识别走向参与式理解。这种观演关系的微妙变化,使得研究道具在象征功能与观众互动中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象征功能与互动关系两个维度,结合具体剧目实践与文化语境,系统探讨河南曲剧道具在艺术表现与文化传播中的价值体系与审美机制。

一、道具象征功能的文化逻辑与艺术指向

在河南曲剧的表演体系中,道具不仅承担了空间界定与人物标识的功能,更通过象征性表现手法强化了戏剧的文化意蕴。一把纸伞可以代表一个女子的孤独行程,也可以象征即将分离的爱情宿命;一顶破草帽既能表现贫寒的身份,也蕴含艰辛劳作的历史痕迹。这种“以物言情”、“以物传意”的设计理念,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托物寓意”思想的延续。道具的象征功能不仅是艺术表达的一部分,更是观众理解剧情、建构情境的关键。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使得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千年来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根深叶茂,为我国的音乐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河南曲剧正是这份文化遗产中的一朵独特之花。作为中国本土化、具有浓厚乡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河南曲剧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并流传于河南以及周边河北、山西、江苏等地区。在这些剧目中,道具承担着重要的文化“标志”功能。例如在表现家庭伦理与社会冲突的剧目中,常用的门槛、拐杖、香案等象征传统道德的框架;而在表现爱情、牺牲、英勇等主题时,手帕、剪刀、兵器等道具则成为人物情感的代言物。这种象征性构成了舞台语言中不可替代的部分,使有限的舞台空间能够承载无限的文化意义。

二、道具使用中的观演互动机制与情感传递

河南曲剧作为强调表演与观众互动的剧种,其道具使用本身就具有调动观众情感与认知的功能。演员通过对道具的操作、展示、变化,唤起观众对特定社会经验与文化符号的记忆,从而建立起共鸣。例如,一件老旧的铺盖卷、一把粗糙的木杖,能够让观众立即联想到底层百姓的辛酸生活。这种基于共通经验与文化认知的象征性表达,使观众得以迅速进入戏剧情境,激发情感共振,进而形成更强烈的审美参与。

曲剧善于在复杂的任务场景中表达细腻的人物内心世界,塑造各种典型的人物形象。在这种表达中,道具成为连接内心与外在的桥梁。演员通过对道具的精细处理,如轻拂、紧握、摔打等动作,不仅展示人物心理变化,也让观众在这些具体行为中获得心理暗示,从而理解人物动机与情感波动。这种非语言化的表现方式,将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化为“主动体验”,形成了独特的观演互动机制。此外,在露天剧场或乡村舞台上,观众与演员距离较近,道具的每一次使用都直接影响观众的视觉判断与情感投入,成为观演关系中的敏感媒介。

三、当代语境下象征功能的弱化与文化认知断裂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河南曲剧的观众群体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新一代观众在缺乏传统文化基础的前提下,对道具所承载的象征意义认知能力明显下降。这种认知差异导致道具在舞台上的象征功能逐渐弱化。演员虽然仍按照传统方式使用道具,但观众却无法理解其深层寓意,进而影响了剧情的完整表达与情感传达的连贯性。长此以往,不仅道具功能失效,整个戏曲观演系统也将面临审美断裂的危险。

同时,由于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及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道具被认为“过于简陋”或“缺乏真实感”,一些剧团开始引入灯光、多媒体背景替代道具呈现,导致原有象征系统逐渐被淡化。河南曲剧是河南省特有的戏曲音乐,它是河南省的第二大剧种,也是深受河南民众所喜爱的一种大众文化。但是由于农耕社会向商品社会的跨越,传承人与受众群体的缺失,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等等原因,导致河南曲剧变成如今几乎无人能唱,无人去听,无人可懂的唏嘘局面。在这种环境下,传统道具所传达的文化信息正在被边缘化,原本紧密的观演互动也被淡化为单向的信息传输,戏曲的本体价值受到挑战。

四、象征系统的重构与互动模式的时代更新

为应对传统象征系统弱化的现实困境,河南曲剧的道具设计与使用亟需进行现代化重构。这一重构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而是通过现代传播语言与设计理念重新激活传统文化内核。一方面,可以在保留传统造型与象征功能的基础上,引入更具审美吸引力与情感表达力的材质与工艺;另一方面,通过编创团队与设计师的协同创新,使道具成为情节节奏的推动力与视觉焦点。例如,将具有典型意义的道具,如书信、家谱、竹简等,赋予多重使用功能与舞台表现方式,使其在不同情节中切换角色,实现叙事与象征的双重强化。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舞台表现层次,也有助于吸引现代观众重新理解传统文化所传递的情感价值与精神符号。

与此同时,需探索新型观演互动机制,以提升观众对道具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兴趣。可在剧前引导、互动展演、演后讲解等环节加入对典型道具的介绍与赏析,建立“观众知—舞台演—认知再建构”的闭环模式。特别是青少年观众,通过沉浸式体验与视觉互动设计,有助于他们建立对河南曲剧道具系统的基本理解和情感联结。此外,还可借助数字技术与虚拟现实手段,将经典剧目中的道具设计以数字化形式呈现于多媒体平台,实现道具美学的跨空间传播,让传统戏曲的象征语言穿越时空障碍,在当代表达中焕发新生机。通过这种科技融合与观演重构的双重路径,河南曲剧的道具系统将获得更广泛的认知基础和传承动力。

结论

河南曲剧中的道具不仅是舞台上实用的表演工具,更是凝聚文化记忆与民族情感的象征载体。其设计、使用与呈现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规律与文化逻辑,是建立观众与戏曲内涵连接的关键纽带。在当代社会变迁与观众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河南曲剧的道具象征功能与观演互动机制面临多重挑战,亟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路径。通过重构象征系统、优化道具设计、拓展观众认知与参与方式,才能使河南曲剧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持续焕发生命力,并继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路雅.河南戏曲声腔对河南风格二胡曲目的影响[J].戏剧之 家,2025,(10):25-27.

[2]于泳涛,隋欣.河南曲剧《丹水颂》艺术特色分析[J].艺术研究,2025,(01):48-50.

[3]于泳涛,隋欣.河南曲剧《榆树孤宅》艺术特色分析[J].艺术研究,2024,(05):143-145.

[4]霍嘉思.鼠婚故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与运用[D].山西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