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四针治疗特发性突聋伴耳鸣临床观察
刘海霞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定西医院 甘肃省定西市 743000
特发性突聋伴耳鸣发病机制复杂,常给患者带来听力下降、耳内鸣响等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与身心健康。目前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在疗效和预后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中医针灸疗法凭借其整体调节、副作用小的特点,在耳科疾病治疗中逐渐崭露头角。耳四针作为特色针灸方案,通过特定穴位组合激发经气。探究耳四针治疗特发性突聋伴耳鸣的临床效果,对丰富治疗手段、提升患者康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2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某院收治的 60 例特发性突聋伴耳鸣患者,均符合《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诊断标准,纯音测听示听力下降≥30dBHL,耳鸣残疾量表(THI)评分 ⩾30 分。其中男34 例,女 26 例;年龄 22~ 68 岁,平均( 45.7±8.3 )岁;病程 1~14 天,平均( 5.6±2.1 )天。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听力损失程度及 THI 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耳部器质性病变、全身严重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
1.2 诊断标准
特发性突聋伴耳鸣的诊断依据《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5⟩⟩⋅0 患者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为单侧,在72 小时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同时伴有耳鸣症状。纯音测听显示在相邻2 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且需排除由外伤、噪声、药物中毒、听神经瘤等明确病因引起的听力下降及耳鸣,经耳部检查、听力学检查(如声导抗、耳声发射等)综合判断确诊。
1.3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为:符合上述特发性突聋伴耳鸣诊断标准;年龄在 18-70 岁之间;首次发病,且病程在14 天以内;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无针灸治疗禁忌证,如皮肤感染、出血倾向等;近 1 个月内未接受过其他针对特发性突聋伴耳鸣的特殊治疗。通过严格的纳入标准筛选,确保研究对象的同质性,使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与可靠性。
1.4 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如下:不符合诊断标准者;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类疾病等影响研究结果判断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对针灸治疗恐惧,无法配合完成治疗者;依从性差,不能按规定完成治疗及随访者;存在耳部畸形、外耳道耵聍栓塞等影响听力检查或治疗的情况。严格的排除标准可有效控制研究干扰因素,保障研究结果的准确性[1]。
2.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静脉滴注,以银杏叶提取物为主要成分,其含有的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等活性物质,可改善内耳微循环,促进耳部血流灌注,缓解缺血缺氧状态,每日 1 次,每次 15mL 加入 0.9% 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稀释后静滴;同时给予甲钴胺注射液肌肉注射,甲钴胺是维生素B12 的活性辅酶形式,能促进核酸-蛋白-脂质代谢,修复受损的内耳神经细胞,每日 1 次,每次 0.5mg 。此外,为减轻内耳水肿,还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 1 次,每次 5mg ,连续治疗 14 天。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药物不良反应,确保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2.2 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耳四针疗法。选用 0.30mm×25mm 一次性无菌毫针,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穴位皮肤后,耳门穴张口直刺 1~1.5 寸,听宫穴微张口直刺 1~1.5 寸,听会穴张口直刺 0.5~ 1 寸,翳风穴向耳垂方向直刺 0.8~1.2 寸,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即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捻转角度为 180∘~360∘ ,频率约60~80 次/分钟,行针 1 分钟后留针 30 分钟,期间每隔 10 分钟行针 1 次。每日针刺 1 次,每周治疗 6 天,连续治疗 2 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根据患者体质和耐受程度调整针刺手法和刺激强度,避免晕针、滞针等不良事件发生[2]。
3.治疗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听阈值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听阈值分别为( 62.3±8.5 )dBHL、(61.8±7.9 )dBH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 2 周治疗,治疗组平均听阈值降至( 38.6±6.2 )dBHL,对照组降至( 47.5±7.1 )dBHL。两组治疗后听阈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ρP<0.05 ),且治疗组下降幅度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耳四针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改善患者听力、降低听阈值方面效果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可有效促进内耳功能恢复,提升患者听力水平。
3.2 两组听力改善疗效比较
依据《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30 例患者中,痊愈 8 例(听力恢复至正常水平),显效 12 例(听力提高 ≥30dBHL ),有效6 例(听力提高15-29dBHL),无效 4 例,总有效率为 86.7% ;对照组 30 例中,痊愈 3 例,显效 7 例,有效 9 例,无效 11 例,总有效率为 63.3%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 x2=4.320 , P<0.05 )。结果显示,耳四针联合治疗方案在提高患者听力改善疗效方面优势明显,能帮助更多患者恢复听力,改善生活质量。
3.3 两组耳鸣改善临床疗效比较
采用耳鸣残疾量表(THI)评分评估耳鸣改善情况,治疗组治疗前 THI 评分为( 68.2±7.3 )分,治疗后降至( 25.6±5.8⋅ )分;对照组治疗前 THI 评分为( 67.8±6.9 )分,治疗后降至( 42.1±6.5 )分。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显著降低( P<0.05 ),且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 P<0.05 )。从临床疗效看,治疗组耳鸣改善总有效率达 8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0.0% ( χ2=4.032 , P<0.05Ω) 。说明耳四针联合治疗对减轻患者耳鸣症状、降低耳鸣对生活的影响效果更佳,能有效缓解患者因耳鸣产生的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3]。
结语
临床观察表明,耳四针治疗特发性突聋伴耳鸣在改善患者听力水平、减轻耳鸣症状方面展现出良好效果,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该疗法充分发挥中医针灸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优势,为特发性突聋伴耳鸣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受样本量、观察周期等因素限制,后续仍需扩大样本、延长随访,进一步验证其长期疗效,探索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的优化方案,以更好地服务临床。
参考文献
[1]张亚,韦党军,蒋里明,等.针刺耳周四穴辅治特发性突聋伴耳鸣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4,40(11):2174-2176.
[2]张亚,孙楚悦,韦党军,等.耳四针治疗特发性突聋伴耳鸣临床观察[J].山西中 医 ,2024,40(08):31-32+35 .
[3]戴欣芮.应用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暴聋(特发性突聋)的回顾性分析[D].长春中医药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