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植保植检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赵利 张玲

巴彦淖尔市植保植检中心 巴彦淖尔 015000

前言

植保植检工作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关乎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稳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植保植检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1 面临的问题

1.1 体系与机制层面

机构设置不合理:在一些地区,基层植保植检机构设置不完善,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情况。例如,部分地区植保和植检工作由同一部门承担,导致在病虫害监测和农产品检疫等工作上难以做到精细化、专业化。部分乡镇甚至没有专门的植保植检机构,相关工作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其他部门兼管,人员精力分散,无法专注于植保植检工作。

预警与应急机制不完善:病虫害预警系统建设滞后,监测手段单一,主要依靠人工调查,缺乏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应急处理能力不足,缺乏完善的应急预案和专业的应急队伍。当突发重大病虫害时,无法迅速组织有效的防控措施,导致病虫害扩散蔓延。

1.2 人员与队伍层面

专业人员短缺:基层植保植检队伍整体专业素质不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很多工作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对植保植检业务不熟悉。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待遇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

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偏大,年轻力量补充不足,导致队伍缺乏活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结构老化,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植保植检工作的要求,如对新型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技术掌握不够。

1.3 技术与设备层面

技术手段落后:病虫害防治技术仍以化学防治为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不足。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加剧。农产品检疫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和设备,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贸易需求。

设备陈旧老化:基层植保植检机构设备简陋,缺乏先进的监测仪器、检测设备和防治器械。例如,很多地区仍在使用老旧的显微镜进行病虫害鉴定,效率低下且准确性不高。设备更新维护不及时,部分设备因长期使用而损坏,无法正常使用,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1.4 资金与投入层面

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对植保植检工作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基层机构工作经费短缺,难以开展正常的监测、防治和检疫工作。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缺乏社会资金的参与和支持。

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使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存在重复建设、浪费等现象。例如,部分地区在购买防治设备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导致设备闲置。

1.5 宣传与认知层面

宣传不到位:对植保植检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科学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宣传方式单一,主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等传统方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覆盖到广大农民群众。

社会参与度低:社会各界对植保植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不够,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例如,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植保植检工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 解决对策

2.1 完善体系与机制

优化机构设置:明确基层植保植检机构的职能和职责,合理划分业务范围,避免职能交叉。例如,将植保和植检工作分别设立专门机构,提高工作专业化水平。加强乡镇植保植检机构建设,配备专业人员和设备,确保工作覆盖到基层。

健全预警与应急机制:加大投入,完善病虫害预警系统,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如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建立专业的应急队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2 加强人员与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高基层植保植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例如,定期举办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检疫技术培训班。鼓励工作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优化人员结构: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工作。例如,提供住房补贴、岗位津贴等。加强年轻力量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人才梯队,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2.3 提升技术与设备水平

推广先进技术: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引进先进的农产品检疫技术和设备,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例如,采用快速检测技术对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

更新设备设施:加大对基层植保植检机构的设备投入,及时更新陈旧老化的设备。例如,配备先进的显微镜、检测仪器和防治器械。建立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4 增加资金投入与提高使用效率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植保植检工作的资金投入,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植保植检工作。例如,通过项目合作、捐赠等方式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5 加强宣传与提高社会认知

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植保植检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科技下乡、现场观摩会等,提高农民的科学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社会参与度: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植保植检工作,发挥其在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植保植检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植保植检工作虽面临体系机制待完善、人员队伍需强化、技术设备要更新、资金投入待增加、公众认知待提升等诸多问题,但并非无解。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推广先进技术设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等对策,可有效改善现状。未来,我们应持续探索创新,形成长效发展机制,不断提升植保植检工作效能,为农业生产筑牢安全防线,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刚.我国明确植保植检工作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J].农药市场信息,2019(1):16.

[2]刘旺.中西部地区植保植检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11(35):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