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

作者

霍欣鑫

山东中莱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龙口 265702

引言:在建筑工程领域,混凝土结构凭借其强度高、耐久性好、成本适宜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的基础、主体等关键部位。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不仅关系到建筑的正常使用,更决定着建筑的安全底线。然而,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复杂,受材料、工艺、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产生质量缺陷。因此,加强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对预防质量事故、延长建筑使用寿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存在的质量问题

(一)材料质量控制不严

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材料质量是基础保障,但若对材料质量控制不严,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性能。部分工程中,水泥、砂石、外加剂等原材料进场时未进行严格检验,导致不合格材料混入施工环节,如砂石级配不符合要求、水泥强度等级不足、外加剂性能不稳定等。同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未能根据工程实际需求和材料特性进行针对性调整,使得混凝土的强度、坍落度等指标难以满足施工要求,为结构质量埋下隐患。

(二)施工工艺不规范

施工工艺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关键因素,工艺不规范会导致多种质量问题。在混凝土搅拌环节,搅拌时间不足或过长,会造成混凝土匀质性差;运输过程中出现离析、初凝等现象,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直接使用。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密实或过度振捣,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孔洞或离析等缺陷;浇筑顺序不合理,产生施工冷缝,影响结构整体性。养护环节缺乏科学性,养护时间不足、覆盖不严密或洒水不及时,会使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降低强度和耐久性。

(三)质量监管机制不完善

质量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会导致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流于形式。部分工程项目中,质量监管人员配备不足,专业能力欠缺,难以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监管流程不规范,对关键工序的验收把关不严,如模板安装的垂直度、平整度未达标就进入下道工序,钢筋绑扎的间距、保护层厚度不符合要求却未及时纠正。此外,质量问题的整改机制不健全,发现问题后未能及时跟踪落实整改措施,导致同类问题反复出现,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

二、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各环节的质量控制要点(一)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准备阶段是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的前提, 需做好充分准备。材料方面,严格筛选供应商,对进场的水泥、砂石、钢筋、外加剂等材料进 T 能指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严禁使用过期水泥、风化砂石等不合格材料。配合比设 求及施工环境条件,由专业人员进行试配调整,确定最佳配合比,并在施工 模板和支架的设计应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安装前检查其尺寸、标高、位置是否准确,拼接是否严密,确保浇筑时不发生变形、漏浆。同时,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培训,使其熟悉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

(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搅拌时,严格按照配合比计量原材料,控制好搅拌时间和顺序,保证混凝土拌合物均匀一致,坍落度符合施工要求;搅拌过程中随时监测混凝土性能,出现异常及时调整。运输过程中采取措施防止混凝土离析、初凝,运输时间不宜过长,到达施工现场后检查混凝土状态,不合格的严禁使用。浇筑前清理模板内的杂物和积水,检查钢筋、预埋件的位置和数量;浇筑时按一定顺序分层进行,控制浇筑厚度和速度,确保混凝土密实。振捣时选用合适的振捣设备,掌握好振捣时间和插入深度,做到快插慢拔、均匀振捣,避免漏振和过振。施工缝的设置和处理应符合规范要求,浇筑前对施工缝进行凿毛、清理和湿润,确保结合紧密。

(三)养护及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养护,根据混凝土类型、环境温度和湿度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覆盖塑料薄膜或麻袋等保湿材料,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时间应满足规范要求, 一般不少于 14 天;高温或低温环境下采取遮阳、保温等措施,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产生裂缝。拆除模板时,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避免过早拆模导致结构变形。验收阶段,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对混凝土的强度、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等进行全面检测;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结构垂直度、平整度等指标,对发现的蜂窝、麻面、裂缝等缺陷,制定专项整改方案,经处理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三、提升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水平的策略

(一)健全质量责任体系

明确各参与方的质量责任,建立从企业管理层到施工班组、一线操作人员的质量责任链,将质量控制目标分解到每个岗位,确保责任到人。加强质量考核,将质量绩效与薪酬、奖惩挂钩,对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成效显著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反质量规定、造成质量问题的严肃追责,形成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同时,强化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监理单位严格履行监督职责,建设单位加强过程检查,共同把控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

(二)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

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如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预拌混凝土应用技术、自动化振捣设备等,提高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对质量的影响。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混凝土施工全过程进行管理,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筑、养护等环节的关键参数,实现质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质量隐患。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引进,组织技术人员学习交流,提升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三)强化人员培训与管理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定期组织开展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质量标准、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确保规范操作。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质量管控能力和协调能力,使其能够有效组织施工、解决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建立合理的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加强施工现场的人员管理,杜绝违章操作、消极怠工等现象,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确保各项质量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结束语: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施工全过程。通过加强施工准备阶段的材料、配合比、模板等控制,严格把控施工过程中的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养护等环节,健全质量责任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人员培训,可以有效提升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在今后的建筑工程中,应不断优化质量控制方法,强化全过程管理,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为建筑工程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睿智. 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无缝施工质量技术[J]. 产品可靠性报告, 2025, (04): 135-136.

[2]田森. 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A] 第五届电力工程与技术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广东省国科电力科学研究院, 广东省国科电力科学研究院, 2024: 2.

[3]冯遥, 强裔.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J]. 砖瓦, 2023, (11): 116-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