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索小班幼儿进餐行为特点及指导策略的实践

作者

黄春兰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凤凰幼儿园 广西南宁 530400

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教育的主要场所,其进餐指导策略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幼儿的饮食行为发展。然而,目前幼儿园在进餐指导实践中仍存在策略单一、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小班幼儿进餐行为特点,并从分餐、进餐指导和餐后整理三个环节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指导策略,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实践参考,促进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

一、小班幼儿进餐行为特点

(一)独立性欠缺,依赖性强

小班幼儿正处于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其进餐独立性表现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从生理发展角度来看,小班幼儿手指的精细动作控制能力较弱,这使得他们在使用餐具时面临较大困难。具体表现为握勺姿势不正确、舀取食物时力度控制不稳、食物运送过程中容易洒落等。从心理发展层面看,这个阶段的幼儿刚刚脱离家庭的全方位照顾,对成人仍保持着较强的依赖心理。在进餐情境中,这种依赖性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幼儿会静静等待老师来喂食;有的会不断发出求助信号;还有的会通过哭闹等方式引起教师注意。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幼儿即使具备基本的自主进食能力,也会因习惯性依赖而选择被动等待。这种依赖行为若得不到适当引导,不仅会影响幼儿进餐技能的获得,更会延缓其独立性的发展,甚至可能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

(二)注意力易分散,进餐效率低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在进餐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从注意时长来看,小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通常只能维持 10-15 分钟,这导致他们在进餐过程中容易出现走神现象。其次,从注意品质分析,这个年龄段幼儿的注意范围较窄,抗干扰能力弱,任何细微的环境变化都可能转移其注意力。在实际观察中可以看到,当阳光透过窗户在地面形成光斑时,当其他小朋友的餐具掉落发出声响时,甚至当教师从身边经过时,都会引发幼儿的注意力转移。此外,小班幼儿还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当一个幼儿开始摆弄食物或左顾右盼时,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这种注意力分散不仅延长了整体进餐时间,还可能导致食物温度下降影响口感,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幼儿会发展出特殊的应对策略,如将饭菜混合搅拌、用食物摆出各种造型等,这些行为虽然展现了幼儿的创造力,却也反映出其进餐专注力的不足。

(三)挑食偏食现象普遍

小班幼儿的饮食偏好呈现出鲜明的年龄特点,这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生理因素来看,小班幼儿正处于味觉敏感期,对苦、涩等味道特别敏感,这导致他们对某些蔬菜产生本能的排斥反应。从心理因素分析,这个阶段的幼儿正在建立自我意识,通过食物选择来体验自主权是其重要表现方式。在实际进餐过程中,幼儿的挑食行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会明确表达我不要吃这个;有的会悄悄将不喜欢的食物挑到餐盘边缘;还有的会采用拖延战术,直到教师不再坚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幼儿的挑食行为会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如在家能吃但在园不吃,或与特定同伴在一起时表现出更强的挑食倾向。这种挑食行为如果不加以适当引导,不仅会影响幼儿的营养摄入,还可能演变为固定的饮食偏好,甚至影响其社会性发展。

二、小班幼儿进餐指导策略

(一)分餐环节指导策略

1.创设自主取餐环境,培养独立性

在教室设置适合幼儿身高的自助取餐台,将餐具、主食、菜品分区摆放。采用流水线式取餐方式:第一步取餐盘,第二步取主食,第三步取菜品,最后取汤。每个环节安排一名教师或值日生进行简单指导。例如,在取主食环节,教师可以示范正确的盛饭动作:小手握住饭勺,轻轻舀起,抖一抖多余的米饭。这种分步取餐的方式既能保证秩序,又能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自主进餐技能。

2.实施分组取餐,避免等待焦虑

将班级幼儿分成4-5 组,每组6-8 人,按照固定顺序轮流取餐。可以在每组设立一个取餐小队长,负责带领组员有序排队。为避免幼儿因等待产生焦虑,可以在等待区域设置简单的餐前活动,如观察今日菜品的图片、念诵餐前儿歌等。例如:“小饭碗,排排坐,等着我们来取它;不推不挤有礼貌,我是取餐小能手。”这种分组方式不仅能维持良好的取餐秩序,还能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耐心等待的能力。

3.合理控制食量,减少浪费

教师应根据每个幼儿的食量特点进行个性化分餐。对于新入园或食量较小的幼儿,首次分餐量控制在常规量的 2/3 左右,并告知吃完可以再来添。对于挑食的幼儿,采用 1+1 原则:1 勺喜欢的食物搭配 1 勺需要尝试的食物。例如,对于不喜欢吃青菜的幼儿,可以先给少量青菜(约 1 汤匙量),旁边搭配他喜欢的肉丸。当幼儿完成尝试后,及时给予鼓励:“哇,你把小青菜都吃完了,它们一定很开心!”这种渐进式的分餐策略能有效减少食物浪费,同时帮助幼儿逐步接受多样化食物。

(二)进餐环节指导策略

1.营造适宜的进餐环境

调整餐桌摆放方式,将传统的并排式改为 4-6 人围坐的家庭式,营造温馨的进餐氛围。进餐时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如《卡农》《月光》等古典乐曲的钢琴版本。灯光调至柔和亮度,避免强光刺激。教师应以身作则,与幼儿一起进餐,示范良好的进餐礼仪:“细嚼慢咽、不挑食、不浪费”。

2.采用游戏化引导方式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将进餐过程游戏化能有效提升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超级小勺历险记是一个典型的进餐游戏范例,教师可以将整个进餐过程设计成一个完整的冒险故事:“米饭变成需要翻越的米饭山,蔬菜汤是等待横渡的青菜河,而幼儿的小嘴巴则是最终要到达的城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和适当的肢体动作来增强游戏效果。针对挑食问题设计的食物探险家活动则需要更系统的规划:首先要制作精美的探险地图,标注各类需要探险的食物;其次要准备具有吸引力的勋章贴纸作为奖励;最后要建立持续的激励机制,如集满 5 个勋章可获得小小美食家称号等。光盘小达人评比活动则要注意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不仅要看进餐速度,更要关注进餐礼仪和食物摄入的均衡性。游戏化引导的关键在于保持适度的趣味性,既要激发幼儿兴趣,又不能过度娱乐化而影响进餐本身的目的。

3.实施个性化指导

针对不同进餐问题的幼儿采取差异化指导。对于进食慢的幼儿,可以使用沙漏计时(建议设定15-20 分钟),鼓励其在沙漏漏完前完成进餐;对于注意力分散的幼儿,采用视线引导法:教师坐在其对面,通过眼神交流和简单提示(如看看你的米饭还有多少?)帮助其集中注意力;对于挑食严重的幼儿,实施小小美食家计划:让其参与简单的食物准备过程,如撕生菜、拌沙拉等,增加对食物的亲近感。这些个性化指导需要教师持续观察记录,定期调整策略。

(三)餐后整理指导策略

1.建立规范的餐具回收流程

在教室固定位置设置餐具回收区,划分明确的功能区:碗区、盘区、勺子区、残渣区。设计餐具回家游戏:指导幼儿按照倒残渣-分类放-擦嘴巴三步完成餐后整理。可以使用图示指引:在回收区张贴对应餐具的卡通图片,帮助幼儿识别。初期可由教师带领完成,逐步过渡到幼儿独立操作。对于完成得好的幼儿,给予即时表扬:“你的小碗回到了它的家,真整齐!”。

2.培养清洁习惯

为每位幼儿准备专属小毛巾,教授桌面清洁三步法:一擦(将食物残渣集中)、二扫(用小手将残渣扫入残渣盘)、三抹(用湿毛巾擦净桌面)。可以编成儿歌:“小毛巾,手中拿,左擦擦,右擦擦,桌子干净笑哈哈。”每周评选清洁小卫士,由表现优秀的幼儿负责检查其他小朋友的整理情况。这种同伴互评的方式能有效提升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3.巩固漱口习惯

在盥洗室设置幼儿专用漱口区,配备防滑垫和高度适宜的漱口杯架。实施漱口四步法示范教学:“接半杯水-含一口水-咕噜咕噜15 秒-吐掉”。可以使用细菌大作战的故事情境:“小水兵们要去打败牙齿里的细菌坏蛋啦!”在漱口池上方安装小镜子,让幼儿能观察自己的漱口动作。建立漱口打卡制度,每天完成漱口的幼儿可以在专属表格上贴一个小贴纸,集满一定数量可兑换小奖励。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班幼儿进餐行为独立性欠缺、注意力易分散、挑食偏食等典型特点。基于这些特点,研究提出了分餐、进餐指导和餐后整理三个环节的具体指导策略,这些策略具有明确的操作步骤和实施要点,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进餐指导不仅能改善幼儿的进餐行为,更能促进其自理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对幼儿进餐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进餐指导与幼儿园课程更深入地融合。建议幼儿园教师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灵活调整策略,并做好持续性的观察记录和效果评估,以不断提升进餐指导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华.幼儿自主进餐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3(22

[2]刘卓.幼儿自主进餐的观、思、行[J].幼儿教育研究,2023(05).

[3]陈晗.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行为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09).

[4]高婷.生活教育下幼儿进餐礼仪的培养策略[J].儿童与健康.20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