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探析
罗禹
成都文理学院 610400
据国家统计局2025 年2 月 28 日发布的统计公报明确显示,2024 年普通以及职业本专科在校生的总数达到了 3891.3 万人,95 后和00 后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多数在校生每日网络使用时长超过 3 小时,并且其中“双微一抖”的使用率相对更高。价值观念多元交织、学习方式深刻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迫在眉睫。
一、五育融合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关键理念,着重突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的有机整合,是一种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特点的教育思维方式[1]。该理念深深扎根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这片肥沃的土壤之中,并且与现代教育理论相互融会贯通,充分呈现了教育的本质规律以及内在要求。在高等教育范畴内,五育融合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定了更高的标准,为创新育人模式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五育融合的理念可打破单一学科的限制,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实现深度的融合。这种教育理念更注重通过智育激发创新思维、通过体育磨练意志品格、通过美育提升审美境界、通过劳动教育强化责任担当。五育融合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育人格局,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满足。在新的历史方位以及时代背景之下,五育融合理念的实践创新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育人工作针对性有着关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一)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思想困惑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之下,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且多变的社会现象的时候,难以构建起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这种价值观的多元化,一方面体现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等多个维度之上。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有所减弱,甚至出现了价值观扭曲、信仰迷失等问题。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之下,一些错误思潮、不良生活方式、扭曲的成功观等负面因素,对大学生产生诱导性的影响,致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困惑与迷茫。这种价值观的多元交织现象,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还可能致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认知偏差,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二)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媒体时代的矛盾
在新媒体时代大背景之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新兴媒体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了数量巨大的信息以及多元化的观点,让其获取知识的渠道逐渐变得碎片化、个性化 。但这也和以课堂讲授作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当代大学生普遍呈现出对新媒体的高度依赖,他们习惯快速地切换注意力、即时进行互动交流,很难适应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传统思政课堂里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跟学生所期待的个性化、互动性学习需求之间存在着十分突出的差距。尤其处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有及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使得传统教育模式中原本就有的时空限制以及教学方式显得比较滞后。这种教育模式与媒介环境的不匹配状况,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幅降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以及认同感不断下降。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的脱节现象
理论教育跟实践体验相脱节这一问题,已然成为限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瓶颈。高校的思政课程普遍重视理论讲解、轻视实践锻炼的倾向,生动的社会实践资源没能被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体系之中。部分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时候把它单纯地看作是社会调查或者公益活动,缺少系统的实践教学设计以及科学的评价机制。教学进程里理论和实践的割裂,导致学生难以把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认同,也没办法在具体情形中培育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与行为习惯。这种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状况,让思政教育效果大幅降低,影响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德育与其他教育要素的融合不足
审视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状况,德育存在着独立运行的趋势,和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之间缺少有机的关联。部分高校在教育实践里把德育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略了其他学科所包含的育人功能,致使思政元素难以有效地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这种割裂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无法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还对美育所承载的情感教育功能与德育目标的协同造成了限制。体育锻炼中蕴含的意志品质培养、劳动教育中蕴含的责任意识培养等育人要素没能和德育进行有效地对接,导致教育资源的整合效率变得低下。
三、五育融合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构建数字化思政课程体系,助力德智融合创新
在全媒体时代这一背景之下,创设数字化思政课程体系可丰富教学的形式以及教学的内容,借助信息技术的赋能促使学生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热情[3]。构建数字化思政课程体系需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虚拟现实、提高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知识传播、情感共鸣以及价值引导等优势,设计开发融合性教学资源,推动思政课程朝着智慧化、个性化的方向转变。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借助历史场景三维重现、重大事件 VR 体验、革命先辈 AR 讲述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党的光辉历程。在课程设计里,可让学生在数字展馆中漫步,与历史人物对话互动,也能让学生借助数据可视化技术直观理解党的建设成就。这种数字化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加深了他们对党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课程中还可设置线上研讨、情景模拟等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深化体育与美育结合机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应当积极探寻体育与美育的结合途径,在体育教学里融入艺术元素,以此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以及感染力。优秀的体育运动本身就蕴含着美的意境,像武术、体操、球类运动等都呈现出力与美的和谐统一。教育工作者可引导学生在运动当中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武术与舞蹈融合”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将武术基本动作与现代舞蹈艺术相结合,使得学生在习练武术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借助武术与舞蹈的配合练习,锻炼了身体还陶冶了情操,在形体之美与精神之美的交融中提高文化自信。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自主编排武术操,在小组协作中培育团队精神,在创作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模式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涵,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途径。学生在体验运动之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实效教育效果的最优化。高校还可以依靠举办体育艺术节、运动舞蹈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绽放青春的舞台,让体育与美育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支撑。
(三)整合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把思想政治教育跟劳动教育有效融合起来,可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而且还可在实践里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精神[4]。按照这样的理念,高校应该整合校内校外的劳动实践教育资源,构建起多元化的劳动教育体系。一方面可依靠校园环境开展日常的劳动教育活动,把校园绿化养护、图书馆管理、实验室整理这类基础性劳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类项目,像社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帮扶等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进程中加深对劳动精神的认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里,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积极地参与。例如,在“垃圾分类与环保”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依靠组织校园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设计环保创意作品、开展垃圾回收再利用等办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价值,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同时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劳动实践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以及收获。另外高校还应当强化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拓展劳动实践的场所,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能力、增长见识。
(四)优化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完善育人质量监测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指引教育方向、激发育人活力。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时,需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政治觉悟以及心理健康程度,也要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水平、体质健康状况、审美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教育质量监测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效融合,借助建立电子档案、成长记录等手段,全面记录学生在五育方面的发展轨迹。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定期开展评估分析,并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教育工作者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表现、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收集信息,形成科学的评价结论。例如,在“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一个综合性评价方案:学生要完成一份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在此过程中要开展理论探讨,也要结合体育锻炼、艺术创作以及劳动实践等活动展开论述。教师依据学生的研究深度、实践参与度、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让评价过程本身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评价结果的运用要注重激励性,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进程中持续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已然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深入推进教育理念的变革,优化育人模式,强化各教育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构建起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如此便可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推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卫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N].安徽日报.农村版,2025-05-20(007).
[2]袁欢,周辉.新时代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使命[N].江苏经济报,2025-04-25(T03).
[3]高梦凡.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时代报告,2025,(03):117-119.
[4]汤越.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时代报告,2025,(03):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