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作者

戈晓华

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 江苏张家港 215611

现如今,高考、自我认同危机、社交焦虑等,仍困扰着青少年心理健康,制约其人格发展。然而,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干预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探寻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成为中学教育领域的一项重点。为更好地保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国家提出了“五育并举”战略,主张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协同作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助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一战略的提出,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基于此,本文以探讨五育融合视域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教育思路和实现路径,以期为构建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1.“五育融合”理念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

第一,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全面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教师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设计各种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帮助学生于活动中获得深刻感悟。在实践中,教师需遵循平等、真诚、互动等原则,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与发展情况,以平等的姿态为他们提供指导,以帮助其改善困境。

第二,倾向于体验式教育教学。广大教师在立足融合视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倾向于体验式教育教学。为此,广大教师需改善教育教学方法,以有效的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需结合生活化场景,开展案例分析教学,启发学生于思辨中认识事物、感受道德真理与精神品质。

第三,聚焦实践。“五育融合”理念下,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践行“知行合一”理念,做到围绕具体实践,引导学生于亲身经历中升华整体意识、积累经验与技巧、释放压力等。为此,教师需围绕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开发资源,设计活动,以便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于活动中学会认知自身的心理特征、释放压力等[1]。

2.“五育融合”理念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 与德育融合,引导学生价值观形成

在“五育融合”理念下,德育侧重认知引导,可通过道德规范内化,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体验与行为干预,可通过情绪管理训练,增强学生在道德困境中的心理韧性。通过让二者有机结合,可弥补心理健康教育在认知引导方面的不足,实现利用二者的协同作用,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重视德育元素的心理化转化,通过打造内涵德育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干预和道德行为的正向引导。

为充分发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效应,教师可在课堂上设计“诚信抉择”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抉择前后的心理变化。比如,于课堂上模拟考试作弊场景,让学生先后选择“作弊”和“不作弊”,体验两种不同选择对自身情绪的影响。在这一活动中,主要是引导学生体验说谎后的焦虑、愧疚等情绪,并让其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反思规则框架下失德行为的心理代价。或是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通过设计以“汶川地震幸存者故事”为切入点的绘画疗愈、小组叙事等活动,以及融入心理危机干预技巧,引导学生表达对生命价值的理,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生命态度。

2.2 与智育结合,认知优化

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智育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工具,心理健康教育可为智育扫清障碍。此外,智育通过知识习得与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为认知发展提供情绪管理、抗压能力等心理基础。所以,教师在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需制定与智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以高中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为例,高中教师需基于心理卫生知识体系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契合点,制定跨学科教育教学策略。比如,与生物学科“交感神经与应激反应”知识讲解结合,通过引入“考试焦虑”情境,帮助学生在认识“考试焦虑”这一情绪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用深呼吸、积极暗示等方法缓解焦虑;与语文学科《劝学》讲解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卫生知识的同时,学会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2.3 融入体育,助力学生身心调节

于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体育,既可以提升高中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情感调节能力等心理素质,又能够促进高中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水平提升[2]。这对于实现引导学生身心协同发展的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以高中体育“排球”运动项目教育为例,高中体育教师可将“抗挫力培养”融入垫球技术训练中,通过要求学生连续垫球50 次不落地,失败后通过“3-2-1呼吸法”(吸气 3 秒、屏息 2 秒、呼气 1 秒)恢复专注,培养学生的抗挫力;将心理抗压训练融入排球对抗赛中,通过要求队员在比分落后时运用“积极自我对话”的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抗压阈值。

2.4 与美育结合,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

与美育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认知事物、感知生活,建立正确三观。所以,高中教师需设计内涵美育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心中的星星在发光”为例,在课上,教师可通过讲述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梦想的力量;通过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习目标,引导其坚定地、执着地追求梦想;通过提出问题:“这位数学家在 6 平方米的锅炉房里,用掉 8 麻袋草稿纸,最终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坚持 20 年?”“如果陈景润没有设定‘证明猜想’的目标,他的人生轨迹会怎样?”引导学生交流感受,并鼓励学生回答,以此强化学生的表达意愿,并让其认识到梦想的力量。

2.5 与劳育结合,帮助学生养成适用于终身发展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们可通过劳动实践实现自我确证与社会关系的构建。因此,在“健心”之路上,高中教师需构建内含劳育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具体的劳动实践,引导学生树立优良的心理品质。比如,创建“压力转化工坊”,让学生于搬运重物等高强度劳动场景中,学会将体力消耗转化为心理韧性的方法,以此达到增强学生心理韧性的目的;于劳动节来临之际,开展劳动主体绘画活动,鼓励高中生用色彩表达劳动体验中的情绪,以促进情绪外化与调节。

结语:“五育融合”理念推动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的形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为了实现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干预,高中教师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有机结合,以便于充分发挥五育的协同作用,助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融合的教学实践[J].天津教育,2024,(18):47-49.

[2]李然,洪宇琳,谭祖渝.“五育融合”理念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高考,2023,(07):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