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刘光俊

吉林省抚松县露水河镇综合服务中心 134506

引言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广泛分布于我国乡村各地,虽体量有限,却承担着农村生态安全、基础设施保障和生产活动服务等多重职能。随着农村水资源需求多样化趋势增强,小型水利设施在蓄排调控、水资源配置与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基础作用日益显现。在国家财政投入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各地小型水利工程的新建与改造数量快速增长。然而实践中,部分工程仍存在标准化程度不高、技术支撑不足、后期管护机制薄弱等问题,造成“建而难用”“用而不管”“有而无效”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三农”工作进入新阶段,农村水利建设亟需摆脱传统粗放式发展路径,通过科学布局、绿色技术与系统化管理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助力农村水务治理体系走向现代化。

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现状(一)功能定位与典型特征分析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涵盖小型渠道、蓄水池、水源调节设施等,服务半径多集中于单一村庄或若干农户,承担雨洪调蓄、农村生活供水、防灾排涝等职能。该类工程通常依托地势,分布灵活、投入适中,具有“点多面广、数量庞大、结构简单”的共性。但其碎片化建设与长期缺乏系统统筹,导致设施抗风险能力弱,运行效率低,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日益显现,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农村水务需求。

(二)建设机制存在的资源与管理短板

小型水利工程在立项、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受制于基层资金匮乏、专业指导不足、监管力量薄弱等因素,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速度、轻质量”的问题。多数项目由地方政府或村级组织主导推进,设计单位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工程选址与结构布设缺乏精准数据支撑,埋下质量隐患。施工环节中,存在竞标程序缺失、施工资质审查不严、监管缺位等现象,影响工程整体寿命和使用效果。

(三)运行管理机制滞后与责任不明问题突出

工程建成后,运行管理多依赖村委或村民自发组织,缺乏制度化保障机制与稳定的经费来源。产权归属不清、使用权责任模糊,导致管护主体不明确,维修机制难以落实。部分设施存在无人维护、无人使用的“搁置”状态,尤其在突发气象或自然灾害来临时,运行响应滞后,风险隐患加剧,严重影响基础功能的发挥。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路径的优化对(一)推进片区联动与系统化布局建设

以自然地貌、水文分布与乡村发展规划为依据,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由“点状分布”转向“片区统筹”,构建区域化、水系联通的多节点调蓄系统。鼓励跨村共建共享资源,通过科学选址、统一设计、分步实施,形成以“蓄—排—调”为核心的水利小系统,减少重复建设,提升整体协同效益。

(二)推广绿色环保与适应性强的建设技术

引入绿色低碳材料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水泵、复合型调蓄池等,推动节能减排与工程环境友好型发展。针对不同地理区块与气候条件,合理配置蓄水调控与排涝功能,增强设施的季节性调节与突发响应能力。鼓励建设与乡村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生态景观型水利设施,提升工程兼容性、景观性与多功能性。

(三)健全技术支撑体系与本地人才储备机制

强化地方技术力量,推动水利专业人才“下沉工程一线”。通过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服务机制,定期组织专家驻点指导项目实施、质量监督与后期管护。鼓励村级组织选拔青年参与技能培训,形成本地化工程维护队伍,实现设施“小故障自修复、运行问题早发现”。推动技术成果与管理经验在区域内共享与复制,提高工程本土运营能力与风险应对水平。

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构建“政府引导+村级主体+市场机制”三元共治结构

由政府统一规划与政策引导,明确产权关系与职责分工;市场主体如第三方水务企业参与专业化服务,包括设施维护、水质监测、预警响应等。通过合同管理、服务外包、绩效评价等手段,构建权责清晰、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复合型管理体系。

结论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实现乡村资源调控、生态保护与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其高质量建设与运行直接关系到农村发展整体效能。当前必须从布局层 系统优化、从技术层面绿色革新、从管理层面机制重塑,形成责任清晰、运行高效、智能协同的治理体系。未来应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工程与农村生态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农村水利治理由“基础建设型”向“系统优化型”的根本转变,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续动能。

参考文献

[1] 葛燕.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品牌与防伪, 2024(7): 76-77.

[2] 张合生. 新农村中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探讨[J]. 农机市场, 2025(6): 65-67.

[3] 刘明忠. 小型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研究[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4): 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