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坝基防渗处理中防渗材料选型与性能优化分析
吕宪振 杨鑫萌
1 山东建筑大学 253200 2 夏津县水丰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253200
引言
水库作为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其坝基安全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体结构的可靠性。坝基防渗是防止渗流破坏、控制坝体稳定、保障库容正常运行的核心技术措施。随着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地质结构日益复杂,防渗材料的性能要求也随之提升。传统材料在强度、柔性、防渗性能等方面已难以全面满足现代工程的技术标准。当前,防渗处理已从单一结构封闭向多材料复合、多工艺协同转变,材料性能成为决定工程效果的关键变量。因此,研究防渗材料的种类、性能差异及其选型策略,对于提高坝基防渗处理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本文在梳理典型材料特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其适用性与优化方向,以期为后续工程提供技术指导。
一、水库坝基防渗材料的主要类型与基本特性
坝基防渗工程中,材料选择直接决定了防渗系统的技术路径与工程质量。常用的防渗材料大体可分为刚性材料、柔性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刚性材料以混凝土为代表,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和耐久性,适用于地质稳定、受力要求较高的坝基部位。柔性材料如黏土、塑性混凝土和高分子膜材等,具有一定可塑性和形变适应能力,能够应对复杂的地基沉降条件。复合材料通常结合刚性与柔性特征,通过多层结构协同提高防渗效果,并增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从性能维度看,刚性材料防渗能力强、稳定性好,但在温度变化与地质不均影响下易发生裂缝,存在应力集中风险;柔性材料抗变形能力强,能有效缓解地基位移带来的影响,但在抗剪、抗老化等方面存在不足;复合材料则在多种性能之间实现较好平衡,不仅提升了整体防渗能力,也增强了系统的韧性与稳定性。尤其在复杂地基环境中,复合防渗结构可实现防渗、防裂、抗沉降等多重目标,是当前坝基防渗处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防渗材料选型的关键考量因素
防渗材料的选择应基于地质条件、坝型结构、施工技术及工程周期等多个维度综合判断。其中,工程安全性始终是首要考量。防渗结构一旦发生失效,极易引发坝体渗透破坏,甚至酿成整体溃坝事故。因此,材料的抗渗性能、抗老化能力、物理化学稳定性是基础指标。
施工便利性也是材料选型的重要标准。施工环境复杂、交通不便的坝址区域,材料的运输、施工难度会直接影响工程进度与质量。例如,某些柔性防渗材料虽性能优异,但在施工操作性方面对设备与技术要求较高,不适用于短工期、恶劣环境的项目。
此外,还需关注材料的环境适应性与长期服役性能。水库坝基通常处于湿热、高负荷、动载作用下,防渗材料需具备优良的抗渗能力和化学稳定性,且能抵御水解、紫外线照射、冻融循环等不利因素的长期影响。
正如工程实践中总结所示:“混凝土防渗墙可采用普通混凝土、粘土混凝土和塑性混凝土等墙体材料。”在选择墙体材料时,不仅要考虑结构适应性与工程环境,更要以施工可行性与经济效益为导向,保障整体防渗体系稳定运行。
三、不同类型防渗材料的性能分析与适用条件
普通混凝土作为传统防渗材料,因其强度高、耐久性好而广泛应用于坝基防渗墙,但其脆性较大、对裂缝控制能力差,在软弱地基或温度变化剧烈区域中存在失稳风险。塑性混凝土在普通混凝土基础上加入膨润土等组分,增强了材料延展性和抗裂性能,适用于存在较大沉降变形的复杂地基环境,特别是在多变气候条件下仍能保持结构的稳定性与封闭性。
粘土混凝土则因其良好的密实性和成型适应性,在水工建筑中常用于低压防渗部位或配合其他材料共同形成复合防渗结构。其施工便捷、成本较低,但抗压能力有限,不适用于高应力区域或动力荷载显著的部位。膜类材料如 HDPE 膜、防渗布等,具备超强的不透水性和极高的柔顺性,适用于变形活跃地基或临时性防渗结构,但对施工质量要求极高,且易受物理破坏影响,需采取特殊保护措施以确保其完整性。
针对不同工程类型与地质条件,应遵循“安全为先、适用为要”的原则,建立系统的材料选型机制。正如文献指出:“防渗墙墙体材料选择主要考虑工程安全和施工便利性。”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结合施工技术路径、成本控制目标与工程时限要求,科学选择防渗材料,确保防渗体系在全生命周期内发挥最大效能。
四、坝基防渗材料性能优化路径与工程应用方向
当前坝基防渗材料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高性能材料研发与复合结构设计两方面。在材料研发层面,掺合材料、多相复合技术与纳米改性技术的应用不断拓展。通过调整胶凝材料配比,引入改性剂与新型填料,可显著提升防渗材料的抗裂性、耐久性与环境适应能力。例如,在塑性混凝土中加入高吸水性聚合物,可增强其自愈合能力,从而延长结构寿命,并在裂缝发生初期即能实现封堵效果,降低渗透风险。
在结构设计方面,趋于“刚柔结合”“多层防护”“梯级控制”的复合化方向发展。通过在主防渗结构外设柔性衬层或设立应力缓冲带,不仅可分散地基变形应力,还能阻隔外部渗水侵蚀,提升整体防护能力与运行稳定性。与此配套的施工技术也趋于机械化、智能化,如全断面搅拌墙工艺、深层搅拌法、反压注浆等新工艺已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材料性能的实际释放度,并降低了人为操作误差,提高了施工一致性。
此外,数字建模与信息化监测技术的引入,使得材料性能评价不再停留于静态指标,而能结合实时运行数据进行动态评估与调整。这一变化对于材料性能优化与工程质量保障具有深远影响,亦为坝基防渗处理的系统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实现全过程智能控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结论
水库坝基防渗材料的选择与性能优化是保障工程安全、提升结构服役能力的核心环节。本文在梳理防渗材料种类及其性能特征的基础上,明确了材料选型需综合考虑工程安全性、施工适应性与环境稳定性等多重因素。混凝土、粘土混凝土、塑性混凝土等材料各具优劣,应依据坝基地质特征、施工条件及运行需求科学搭配使用。材料性能优化应从成分设计、结构构建与施工技术三方面协同推进,推动防渗材料由传统型向高性能复合型过渡。同时,应加强工程应用中的动态监测与反馈机制,促进防渗材料的智能运维与精准治理。未来,随着材料科学与水工技术的融合深入,坝基防渗材料将呈现多功能、可持续与智能化发展趋势,为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祝珺.水库大坝防渗处理方案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5,54(01):17-18.
[2]卢晓鹏.水库试蓄水过程中坝基局部渗漏分析及处理[J].人民长 江,2021,52(S2):91-94.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1.S2.021.
[3]白猛.薄型槽孔混凝土防渗墙在水库坝基防渗处理中的应用策略[J].四川水泥,2020,(0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