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教学视角下初中数学单元“起始课”实施策略研究
李满生
广东省博罗县教师发展中心 516100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每一章节前都有一张图片和一段文字,这幅图片将本章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利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段文字通过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从整体视角把握整个章节学习,而大部分教师不够重视这部分内容研究,更有胜者直接跳过、省略不讲,直接进入课时教学。通过单元起始课的实施,推动全体数学教师重视这部分内容的研究,改变传统的“课时+单元”的授课方式,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实现“单元+课时”的教学方式。“单元+课时”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总体后局部,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视角学习整章内容,形成结构化知识网络,进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数学单元“起始课”的定义
单元起始课是指单元教学内容的第一节课,对整个单元教学知识点概括性阐述,建立知识框架,在整个单元学习中起到统领性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单元起始课引导学生系统规划单元知识学习进程,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起点,设计出好的课程,通过新旧知识的冲突产生认知的期待。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单元起始课中教会学生形成规划意识,规划好学习的结构,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标准,让学生带着计划去学习,将数学的学习应用到生活中,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一节高质量的章起始课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到章节的知识结构,从而对本章节产生浓厚的探究与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梳理数学学习的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二、初中数学单元“起始课”实施策略
(一)单元“起始课”的导入具有关联性
单元起始课的导入具有关联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具有关联性的导入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即将学习的新单元内容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关联性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相关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整合。例如,如果新单元是关于分式运算,导入时可以先提及学生在之前课程中学习过分数运算,让他们意识到这些知识是分式运算的重要基础。其次,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新单元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建立起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比如,在数学中学习新的函数单元时,通过导入环节揭示函数与之前学过的方程、图形等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明白函数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最后,具有关联性的导入还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在生物学新单元的导入中,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生物现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释,进而引出新单元的学习内容。单元起始课具有关联性的导入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单元“起始课”的内容安排具有整体性
从整体角度来看,单元起始课应包括对整个单元主题的清晰阐述,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在数学单元起始课中,会介绍本单元所要涉及的主要数学概念、定理和应用场景。还应当呈现单元的知识框架结构,帮助学生建立起宏观的认知,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此外,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实际案例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对即将展开的学习充满期待。同时,在起始课中明确学习目标和预期成果,让学生知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达到何种程度,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首先,它通常会引入单元的主题和核心概念,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宏观认识。比如在代数单元起始课,可能会先介绍代数的基本思想和应用范围。其次,会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方向和需要重点攻克的部分。再者,会回顾与本单元相关的已有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最后,可能会通过一些有趣的实例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单元“起始课”问题设置具有启发性
单元起始课的问题设置应具有启发性。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新知识。例如,在数学单元起始课中,可以这样设置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情况,比如装修房间时要计算地板和墙面的面积,那大家能想到哪些形状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计算方式?”在学习提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教学时,先请同学们说一说乘法分配律并写出乘法分配律?然后将等号左右两边的代数式交换位置,认真观察,对比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从等号左边到等号右边发生了怎样变化?一个等式是“积变和”,一个等式是“和变积”,最后推出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是互逆的过程。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启发性问题也能够帮助人们拓展思维、发现新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的来说,启发性是一种能够激发人们思考和创造力的特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成长和解决问题。
(四)单元“起始课”过程设计具有抽象性
起始课过程设计的抽象性可能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可能过于宽泛和宏观,缺乏具体、可衡量的指标,导致学生难以清晰理解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其次,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可能不够具体直观。例如,使用过多的理论阐述,而缺乏实际案例或生动的示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能过于单一,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水平。比如,单纯的讲授法可能无法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容易接受的形式。另外,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可能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明确的指导,使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清晰规划教学活动等措施来改进起始课过程设计,降低其抽象性,提高教学效果。请问您是在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工作,还是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呢?
(五)单元“起始课”逻辑推理具有结构性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起始课是学生接触新知识的开端。在起始课中引入逻辑推理,并使其具有结构性,有助于为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和思维路径。通过有条理地呈现推理的步骤和要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和原则,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结构性的逻辑推理在起始阶段能够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它为研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建立以及论证的展开提供了有序的指导,使得研究过程更加严谨和科学。初中数学单元起始课中的逻辑推理具有结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逻辑推理的概念和方法在单元起始课中会进行系统的引入和阐述,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会介绍推理的基本类型,如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并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其次,在知识结构上,单元起始课会呈现逻辑推理与本单元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明白逻辑推理如何贯穿于数学概念的形成、定理的证明以及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再者,从教学安排的结构来看,单元起始课通常会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从简单的逻辑判断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复杂的推理技巧和方法。最后,在思维结构方面,单元起始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模式,让他们学会如何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华,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J].教学与管理,2020.
[2]叶函.关于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思想下“起始课”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2020.
[3]黄暴.关键能力培养视角下初中数学单元起始课的教学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