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全员育人的班本实践策略探索
闫晨日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三小学 017000
引言
“全员育人”强调学校全体教职工、家长乃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学生教育,形成育人合力。小学班级作为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全员育人理念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班本实践以班级为载体,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将育人目标融入日常管理、教学活动和家校互动中,使育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小学全员育人的班本实践内涵
小学全员育人的班本实践是以班级为核心,整合班主任、各科教师、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围绕“品德修养、学习习惯、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育人目标,通过协同合作、活动设计、评价激励等方式,构建“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的班级生态。其核心特征包括:
(一)主体多元性
打破“育人是班主任专属职责”的认知,明确各科教师、家长、甚至学生自身的育人角色。例如,数学教师在解题教学中渗透“严谨求实”的态度,家长在亲子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包容与协作。
(二)内容生活化
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将育人内容融入班级日常。从课堂发言的礼貌用语到课间活动的安全规则,从值日生的责任分工到班级矛盾的自主调解,让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感悟道理、养成习惯。
三、小学班级育人的现状与问题
(一)育人主体割裂,责任边界模糊
多数班级中,班主任承担了主要育人任务,其他学科教师更关注知识传授,对课堂纪律外的育人责任意识薄弱。例如,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只评价文采,忽视对“诚信”“感恩”等主题的价值引导;体育教师只强调动作规范,缺乏对“团队合作”的渗透。家长则多将育人责任推给学校,参与班级教育的主动性不足。
(二)育人内容单一,与生活脱节
班级育人常以“说教式”德育为主,如班会课上宣讲规则、批评错误,缺乏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例如,教育学生“节约粮食”时,仅停留在口头强调,未组织“食堂光盘行动”“种植体验”等实践,导致学生理解空洞、行为难转化。
(三)评价机制固化,忽视过程成长
班级评价多以“成绩”“纪律”为核心,对学生的品德表现、习惯养成、合作能力等缺乏系统评价。例如,学期末“三好学生”评选侧重学习成绩,对学生是否帮助同学、是否遵守公共秩序等关注不足,难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四、小学全员育人的班本实践策略
(一)构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共同体
以班级为枢纽,明确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学生的育人职责,形成协同机制。
班主任:统筹协调者
制定班级育人目标和学期计划,定期召开“班级育人研讨会”,组织各科教师梳理本学科的育人渗透点。例如,班主任与科学教师共同设计“垃圾分类”主题活动,科学课讲解分类原理,班会课讨论环保责任,形成“知识 .+ 品德”的育人链条。同时,班主任建立“家长育人资源库”,根据家长职业、特长邀请参与班级活动,如请医生家长讲“健康防护”,请交警家长讲“交通安全”。
学科教师:渗透践行者
要求各科教师在备课中加入“育人目标”,将学科知识与品德培养结合。例如,数学教师在“统计”教学中,让学生统计班级“好人好事”数量,渗透“助人为乐”的价值观;美术教师在“手工创作”课上,引导学生合作完成作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课后,教师通过“育人日志”记录学生表现,反馈给班主任,形成育人档案。
家长:协同参与者
建立“家长轮值制”,每周邀请 1-2 名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如协助早读、监督课间活动、参与班会设计。开展“亲子共育任务”,如周末“家庭责任日”,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整理房间”“为家人做饭”等任务,并通过班级群分享照片和感悟,强化责任意识。
(二)设计“三维联动”生活化育人活动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从“课堂渗透、校园实践、家庭延伸”三个维度设计活动,让育人贴近生活。
课堂微活动:渗透日常
每节课前设置“2 分钟育人微环节”,如语文课的“名言分享”(传递诚信、勤奋等品质),体育课的“团队小游戏”(培养合作精神)。数学课后布置“生活任务”,如“帮妈妈计算买菜费用”,渗透“感恩”与“应用能力”。
班级主题活动:聚焦成长
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责任月”活动:第一周“岗位认领”,明确班级小岗位职责;第二周“责任故事分享会”,邀请家长讲述工作中的责任案例;第三周“责任之星评选”,表彰认真履行职责的学生;第四周“家庭责任实践”,记录为家庭做的一件事。通过“认知—体验—践行—反思”的闭环,深化责任意识。
(三)建立“多元动态”育人评价机制
改变单一评价模式,构建“过程 + 多元+激励”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班级成长档案袋”记录过程
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收录课堂表现、活动照片、家长反馈、自我反思等材料。例如,记录学生从“岗位履职生疏”到“熟练负责”的变化,从“不愿分享”到“主动帮助同学”的进步,直观呈现成长轨迹。
“星级评价”覆盖多元维度
设置“品德星”“习惯星”“合作星”“创新星”等评价项目,由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同学共同参与评价。每周五通过“班级评星会”,采用“投票 + 理由陈述”的方式评选,获奖学生在“星光墙”张贴星星贴纸,增强成就感。
“育人反馈会”促进改进
每月召开一次“育人反馈会”,邀请教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参加,分析评价数据,讨论班级育人中的问题。例如,发现“合作意识”评价较低时,调整下月活动设计,增加更多小组合作任务,形成“评价—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
结语
小学全员育人的班本实践,关键在于打破“单打独斗”的育人模式,通过多元主体协同、生活化活动设计、动态化评价激励和浸润式文化熏陶,让育人融入班级日常。这一过程需要班主任的统筹引领,更需要各科教师、家长、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育人生态。
参考文献
[1]让学习真实发生:小学全域性成长课堂的创新实践.马福兴.中小学管理,2021(09)
[2]黄河文化研学课程的全域式建构及实践指向.宋华.现代教育,2024(07)
[3]全域旅游视野下的小学旅游散文诗歌教学探微——以长沙市望城区为例(一).柳中明.经济师,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