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
郭英
昌吉州社会主义学院(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昌吉分院) 新疆昌吉 8311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1]这为新疆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夯实社会稳定基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党的领导,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2]新疆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始终把民族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完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各地各部门和各方面各领域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机衔接、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鲜明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抓好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不断提高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本领,同时要着力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二、坚持中华文化浸润,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各族人民反复讲,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3]新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和充分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加强北庭故城、交河故城、伊犁将军府等重要遗址保护利用,引导各族群众树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围绕自治区成立70 周年,精心创作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文创产品和文博产品等,通过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从而增强“五个认同”;形式多样宣介昆仑文化、天山等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让中华文化有形有感有效融入各族群众工作学习、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各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作用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草根宣讲员,分层分众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五史”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学习使用,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从“听书读写”向增强中华民族共同性上着力,同时要加强基层干部、青壮年农牧民和务工就业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4]新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坚持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根本途径,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为目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档升级”;优化完善“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措施,优化结亲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创新载体方式,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力帮助解决基层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烦恼、“衣食住行”需求,切实把“百姓家事”办成暖心兜底、贴心服务的“民生大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开展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各族青少年交流、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广泛开展双向参观学习和“冬(夏)令营”研学等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在交流体验和融情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心中生根发芽。大力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擦亮“新疆是个好地方”文旅品牌,更好促进疆内外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要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通过城市规划建设、政策激励引导等途径,推动空间、经济、文化等互嵌,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5]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6]的重要指示,锚定新疆“五大战略定位”结合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中国(新疆)自由贸易区建设等契机,培育壮大“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十项惠民工程”,切实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惠及当地、增进团结上,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稳定成果。深入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的光荣和梦想。
五、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新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7]加强反恐维稳、民族团结等重点领域立法,把好法治审核关,推动完善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规规章体系。持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法治化水平,改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通过以“法治讲堂·逢九必讲”“法润天山·国旗下普法”“报、网、端、微、屏、声”融媒体平台三大普法宣传途径为依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 汪晓东,李翔,王洲:《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人民日报》2021 年8 月25 日。
[2]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1).
[3] 汪晓东,李翔,王洲:《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人民日报》2021 年8 月25 日。
[4] 习近平.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4-09-28 (2).
[5] 总书记的温暖牵挂[N]. 人民日报, 2023-01-22 (2).
[6]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7] 习近平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强调 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N].人民日报,2023-0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