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数字思政教育模式转型的实践路径探索研究
齐品
郑州电子商务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本文深入探讨了高职院校数字思政教育模式转型的相关问题,从数字思政的生成机理出发,分析了政策指引、技术赋能和需求策动等方面的推动因素。进而阐述数字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特征,并剖析当前高职院校数字思政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数字思政教育模式转型的实践路径,包括系统整合推进精准化供给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聚合数字素养高的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营造全覆盖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育人生态,旨在为提升高职院校数字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字思政;教育模式转型;实践路径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数字思政教育模式的转型是高职院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通过深入研究数字思政的生成机理、核心特征,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
一、数字思政的生成机理
1.政策指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充分彰显了国家对教育数字化的高度重视。此后,一系列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有力保障。对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而言,政策的指引作用尤为关键。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必须与时俱进,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创新发展。政策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建设,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还能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技术赋能:数字技术催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样态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样,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便捷。
通过大数据技术,高职院校能够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海量数据,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从而为个性化教学和精准化辅导提供依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智能化的教学辅助工具。智能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提供智能答疑、智能评测等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知识。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文化场景等,增强学习的体验感和互动性,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需求策动: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群体时代特征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群体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 “00 后”,他们成长在数字化时代,对数字技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较高的应用能力。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思维更加活跃,个性更加鲜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同时也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化发展。
这些时代特征使得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希望能够在互动性强、体验感丰富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知识。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转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必须借助数字技术,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以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数字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特征
1.数字信息来源碎片化
在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获取思政教育相关信息的来源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互联网上的信息海量且繁杂,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数字平台,如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在线学习资源库等,随时随地获取到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思政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于官方媒体发布的权威资讯,也可能是个人用户分享的观点和感悟;可能是系统的理论知识讲解,也可能是零散的案例片段。这种碎片化的信息来源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的难度。
2. 数字知识传播多元化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思政知识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教材阅读等方式为主,而在数字时代,思政知识可以通过图文、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
此外,数字知识传播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除了学校内部的在线学习平台外,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知识付费平台等也成为思政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这种多元化的知识传播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和需求,提高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数字教学体验自主化
数字技术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加自主化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线学习平台上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精品课程、公开课、专题讲座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同时,一些数字化学习工具还支持学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这种自主化的学习体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4. 数字交流表达感性化
在数字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交流表达更加感性化。社交媒体平台、在线学习社区等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交流互动渠道,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观点、感受和体验时,往往更倾向于使用生动形象、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这种感性化的交流表达,使得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更加激烈,情感共鸣更易产生。同时,也为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需求提供了新的视角。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在数字平台上的交流内容,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5. 数字反馈评价精准化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反馈评价更加精准化。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教学管理系统等数字化工具,教师可以实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包括学习时间、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点和薄弱环节,为每个学生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报告和反馈建议。
三、高职院校数字思政教育模式现状和问题分析
1.数字思政教育资源整合不足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意识到数字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建设数字思政教育资源,但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导致思政教育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平台和系统中,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外部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思政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优质资源,如红色文化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业实践案例等。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与这些外部资源的合作上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的融合与开发,无法将丰富的社会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数字思政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生动化的学习内容。
2.教师数字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是数字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其数字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字思政教育的质量。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努力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但仍有部分教师存在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一些教师对数字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理解不够深入,仅仅将数字技术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如使用 PPT 进行简单的课件展示,而未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教学互动、数据分析、个性化教学等方面的优势。此外,部分教师缺乏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能力,难以根据教学需求制作高质量的数字教学素材,如微课视频、虚拟仿真教学场景等。同时,在面对数字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时,一些教师也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数字思政教育平台建设不完善
数字思政教育平台是高职院校开展数字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字思政教育平台建设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首先,平台的功能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师生多样化的教学需求。一些平台仅具备基本的课程发布、作业提交等功能,缺乏互动交流、数据分析、个性化学习推荐等高级功能,导致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和针对性。
其次,平台的稳定性和兼容性较差。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卡顿、掉线等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正常开展。同时,部分平台与不同的终端设备和操作系统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学生和教师在使用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调试,降低了用户体验。此外,平台的数据安全保障措施也有待加强,存在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
4.数字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数字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但当前高职院校数字思政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一方面,评价指标单一,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情况。
另一方面,评价主体不够多元化。目前的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社会评价的参与度较低。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无法充分体现数字思政教育的效果。
四、高职院校数字思政教育模式转型的实践路径
1.系统整合推进精准化供给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第一,整合校内思政教育资源。高职院校应打破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统一的数字思政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和系统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学校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思政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竞赛、优秀教学资源评选等活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校内思政教育资源的质量。
第二,拓展校外思政教育资源。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拓展校外思政教育资源。与红色文化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数字化手段将这些场馆的展览内容、讲解资料等转化为线上教学资源,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收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思政教育案例,如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企业文化建设等,将这些案例融入到思政教学中,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2.聚合数字素养高的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第一,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高职院校应制定系统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数字技术应用培训。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字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涵盖数字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理念和方法。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数字教学竞赛和教学研究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数字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培训,为教师提供最新的数字教育理念和技术指导。
第二,建立教师团队合作机制。鼓励教师之间开展团队合作,形成数字思政教育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可以包括思政专业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专家等,通过跨学科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共同推进数字思政教育的发展。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共同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学实践等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升整个团队的数字素养和教学水平。
3.营造全覆盖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育人生态
第一,完善数字思政教育平台功能。加大对数字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投入,完善平台的功能。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互动交流功能,如在线讨论区、直播课堂、小组协作学习空间等,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入智能分析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学习路径规划。同时,加强平台的稳定性和兼容性建设,确保平台能够在不同的终端设备和操作系统上稳定运行。
第二,构建全方位数字思政教育体系。将数字思政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全方位的数字思政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传统的思政理论课程外,还应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数字思政课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教学活动方面,开展多样化的数字思政教学活动,如线上主题班会、虚拟实践教学、数字文化节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具有思政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如建设数字校园文化长廊、开展线上红色文化活动等,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
五、结论
数字思政教育模式转型是高职院校应对教育数字化浪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本研究从政策指引、技术赋能、需求策动三个维度剖析了数字思政的生成机理,揭示了数字技术赋能下思政教育呈现的信息碎片化、传播多元化、体验自主化等核心特征。针对当前资源整合不足、教师数字素养薄弱、平台功能滞后、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 “资源精准供给 - 队伍复合培养 - 生态全面覆盖” 的实践路径。未来,高职院校需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唯有持续推动模式创新与实践迭代,才能让数字思政真正成为培养德技并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支撑,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N].人民日报,2023-02-28(001).
[3]吴满意,高盛楠.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内涵、核心指向与实践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3(4):86.
[4]汤潮,赖致远“数字思政”的内涵生成与实施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2(10):97.
[5]卢岚,黄祖辉.技术的侵入:数字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审视[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1-58.
[6]葛道凯.推动数字化转型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23(2):27.
作者简介:齐品,姓名(1997.5-),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硕士研究生,助教,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2025 年郑州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思政课程):高职院校数字思政教育模式转型的实践路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25 SZK 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