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

作者

张月娥

210283198406305523

摘要:本文聚焦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全面剖析各关键环节。施工前期,强调施工图纸审核与技术交底,严格把控材料与设备准备,合理规划施工现场。主体施工技术涵盖基础、钢筋、模板、混凝土及梁、柱、板施工要点。在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方面,建立完善质量控制体系,落实安全管理措施。

关键词: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安全管理

引言

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框架结构凭借其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然而,框架结构施工涉及众多复杂环节,施工前期准备、主体施工技术以及质量与安全管理,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建筑质量、进度与成本。深入探究框架结构施工全流程技术要点与管理策略,对提升建筑品质、保障施工安全、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框架结构施工前期准备

1.1 施工图纸的审核与技术交底

施工图纸是框架结构施工的重要依据。在施工前,专业技术人员需对图纸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核。重点审查图纸的完整性,查看是否存在缺失的节点详图、尺寸标注不明等情况检查图纸的准确性,核对各构件的尺寸、位置关系是否合理,结构设计是否符合相关规范与建筑功能需求。审核过程中,若发现问题需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协调,避免施工中出现返工现象。技术交底同样关键,项目技术负责人要向参与施工的各班组详细讲解施工图纸的设计意图、施工工艺要求、质量标准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确保施工人员对整个施工过程有清晰的认识,严格按照图纸与规范进行作业。

1.2 材料与设备的准备

框架结构施工所需材料种类繁多,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钢筋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进场时需查验质量证明文件,并按规定进行抽样复验,确保其强度、延伸率等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水泥、砂、石等原材料也需严格把控质量,依据配合比设计确定用量。对于模板,要根据工程特点与施工工艺选择合适类型,如木模板、钢模板等,保证模板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

1.3 施工现场的布置与规划

合理的施工现场布置能提高施工效率、保障施工安全。首先,要规划好材料堆放区,将钢筋、模板、构配件等分类堆放,并设置明显标识牌,便于取用与管理。同时,考虑材料的搬运路线,减少二次搬运。加工区应与堆放区分开设置,配备必要的加工设备,如钢筋切断机、弯曲机等,保证加工过程有序进行。

二、框架结构主体施工技术

2.1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基础是框架结构的根基。在独立基础施工时,土方开挖需严格控制深度与坡度,避免超挖或欠挖。采用机械开挖配合人工清底,确保基底土层不受扰动。地基处理若采用换填法,需按设计要求选用合适材料,分层夯实,保证地基承载力。钢筋绑扎时,严格控制钢筋间距与保护层厚度,基础梁钢筋的锚固与连接要符合规范。模板安装要牢固,防止胀模、漏浆。混凝土浇筑遵循分层浇筑、分层振捣原则,确保混凝土密实,避免出现冷缝。

2.2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钢筋加工时,调直、切断、弯曲等工序要精准操作。如钢筋弯曲角度需符合设计要求,保证成型质量。钢筋连接方法多样,绑扎连接适用于较小直径钢筋,操作时要保证绑扎牢固,丝扣拧紧程度达标。焊接连接则需控制焊接电流、电压与焊接时间,确保焊缝质量。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连接,要保证丝头加工精度与套筒质量,连接后进行拧紧力矩检测。

2.3 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模板安装前,对基层进行清理与找平。木模板拼接要严密,防止漏浆,采用企口缝或粘贴密封条等措施。钢模板安装时,注意模板的平整度与垂直度,通过对拉螺栓、支撑体系固定牢固。如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支撑,要保证立杆间距、横杆步距符合方案要求。模板拆除需严格按照规范与设计要求进行,侧模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时拆除,底模则依据构件跨度与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规定确定拆除时间。

2.4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依据工程实际情况,精确确定水泥、骨料、外加剂等用量。搅拌时,控制搅拌时间与搅拌顺序,保证混凝土搅拌均匀。运输过程中,采取防离析措施,如使用搅拌运输车并保持一定转速。混凝土浇筑按先竖向构件后水平构件的顺序进行,梁、柱节点处因钢筋密集,采用小直径振捣棒仔细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养护,采用洒水养护或覆盖塑料薄膜、土工布等保湿养护方式,保证混凝土强度正常增长。

2.5 梁、柱、板施工技术要点

梁施工时,注意梁底模板起拱,起拱高度按设计或规范要求设置。钢筋绑扎时,主次梁钢筋的位置关系要正确。柱施工中,柱纵筋的连接与定位要准确,箍筋间距均匀,加密区设置符合设计。板施工时,控制好板厚,通过设置马凳筋等措施保证板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梁、柱、板节点处是施工难点,要保证钢筋布置合理、混凝土浇筑密实,确保结构整体性能。

三、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3.1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框架结构质量的基础。在施工前,明确质量目标,依据工程特点与相关规范,制定详细的质量计划。设立质量控制点,对基础工程、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及梁、柱、板施工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把控。对于原材料质量,严格执行进场检验制度。钢筋、水泥、砂、石等材料进场时,必须具备质量证明文件,并按规定进行抽样复试。在钢筋工程中,加强对钢筋加工、连接与安装质量的检查。钢筋加工尺寸偏差要符合规范,连接接头的质量通过外观检查、力学性能试验等方式进行验收,安装位置与保护层厚度采用尺量等手段进行复核。模板工程质量控制方面,重点检查模板的安装牢固程度、平整度与拼缝严密性。模板安装完成后,进行垂直度、标高的测量,确保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贯穿搅拌、运输、浇筑与养护全过程。搅拌时,严格控制原材料计量与搅拌时间;运输过程中,防止混凝土离析;浇筑时,监督振捣质量,按规定留置混凝土试块,用于检测混凝土强度。梁、柱、板施工时,对梁底模板起拱高度、柱纵筋定位、板厚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测实量,发现偏差及时整改。

3.2 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施工安全管理至关重要。首先,识别框架结构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如高处作业、塔吊吊运、施工用电、模板坍塌等。针对高处作业,设置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如脚手架、安全网、临边防护栏杆等。脚手架搭设要符合规范要求,立杆基础牢固,横杆、剪刀撑设置合理,脚手板满铺且固定牢固。塔吊作业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信号工指挥明确,严禁超载吊运。对塔吊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确保设备安全运行。模板支撑体系要经过设计计算,确保承载能力与稳定性。在模板安装与拆除过程中,设置警戒区域,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定期组织安全知识讲座与应急演练,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定期与不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施工安全。

结语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需抓好各关键环节。前期精心准备,主体施工严格遵循技术要点,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双管齐下。通过全方位把控,确保框架结构施工质量,保障施工安全,提升建筑品质。未来,应持续探索创新,不断优化施工技术与管理策略,推动框架结构施工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陈儒灿.建筑工程外墙干挂石材幕墙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23):71-73.

[2]吴咏陶.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在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居舍,2024,(3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