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艺文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价值重构与实践逻辑

作者

苏芷晗

集美大学 音乐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一、引言

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鲜活镜像镌刻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密码。在两岸关系的演进脉络中,文化艺术始终如一条坚韧的纽带,维系着两岸同胞的精神联结。当下,以文化艺术为桥梁拓展两岸融合发展的深度,既是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更是推动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战略选择,能为民族复兴注入深层文化动能。

二、文化艺术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多维价值

(一)文化同源性构成融合的天然基础

李敖在《两岸文化交流史》[1] 中揭示,两岸文化艺术同属中华文化母体,呈现“和而不同”的共生格局。书中记载,台湾歌仔戏源于福建移民带去的漳州锦歌,经与本地曲调融合而成,后又传回福建发展为芗剧,二者同根同源 [1]ΠC 。同时,清末昆曲传入台湾,与当地南管音乐结合形成的梨园戏,虽在表演风格上有地域差异,却仍共享昆曲声腔体系。这种文化血脉的同源性,让两岸民众在艺术欣赏中易生共鸣,成为融合发展的天然基础。

(二)情感共鸣性搭建沟通的心灵桥梁

王蒙在《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2] 中指出,文化艺术是突破认知壁垒的“柔性桥梁”,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抽象的民族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体验。2023年台北“敦煌艺术展”的实践恰印证了这一观点:大陆展出的壁画复制品完整呈现了飞天、供养人等经典形象,台湾艺术家则以现代油画技法重构敦煌元素,将反弹琵琶的姿态融入都市剪影。

王蒙认为,此类展览的意义远超艺术本身——当观众在莫高窟原作与当代创作的对话中,从壁画的线条流转里认出共同的审美基因,从现代画作的创新表达中看见文化的生命力,抽象的“民族认同”便成了触手可及的感动。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共鸣,正如书中所强调的,能在潜移默化中消解隔阂,让两岸民众在审美共情中体会“文化共同体”的深层含义。

(三)产业互补性催生合作的现实动能

大陆拥有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与深厚的传统艺术资源,台湾在文创设计与现代艺术转化方面独具优势。两岸合拍的纪录片《故宫里的乡愁》,大陆团队负责史料考据,台湾团队擅长叙事结构创新,作品在两岸播出后引发热议,印证了文化产业合作的巨大潜力。

三、以文化艺术拓展两岸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多层次交流平

1. 打造品牌化交流活动

连续举办 15 届的“两岸汉字艺术节”,通过书法大赛、汉字创意设计展等板块,吸引两岸数千名艺术家参与。2024 年艺术节增设“汉字纹样跨界设计工作坊”,台湾设计师将汉字元素融入服饰设计,大陆非遗传承人则以传统织锦工艺呈现,合作作品在两岸巡回展出。

2. 拓展数字化交流场景

利用 VR 技术搭建“两岸非遗数字博物馆”,收录台湾高山族木雕、福建脱胎漆器等 300 余项非遗技艺。用户可在线观看工艺制作全过程,参与虚拟互动体验,2023 年平台访问量突破500 万人次,成为跨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二)深化文化教育协同发展

1. 高校艺术教育联动

大学艺术学院与台湾艺术大学建立“两岸文创设计联盟”,联合开设“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化”课程。大陆学生带来剪纸、皮影等传统技艺素材,台湾学生擅长现代设计软件应用,合作完成的“二十四节气”文创系列产品获国际设计大奖。

2. 青少年艺术传承计划

“两岸少年国乐团”每年暑期开展联合集训,大陆琴师传授二胡、古筝的传统技法,台湾指挥家引入现代交响乐编排理念。2024 年乐团在台北演奏的《黄河协奏曲》,融入了台湾高山族民歌旋律,台下两岸观众共同合唱,场面感人至深。

(三)推动文化产业深度合作

1. 文化产品联合创作

两岸合拍的动画电影《妈祖的约定》,大陆团队负责神话故事框架构建,台湾团队设计角色形象与场景特效。影片将妈祖文化中的“济世情怀”作为核心主题,在两岸上映后票房突破3 亿元,带动相关文创衍生品热销。

2. 产业园区协同建设

福建平潭的“两岸文创园”已入驻台湾艺术工作室 47 家,台湾设计师将大陆青花瓷元素与现代家居设计结合,开发的“青花韵”系列家具年销售额超2 亿元,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转化。

四、文化艺术交流对两岸融合的战略意义

(一)强化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

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书画同源”特展,以数字技术将《富春山居图》两岸藏本合璧展示。当观众在电子屏上目睹画作完整全貌时,自发响起的掌声,恰是文化认同的自然流露。

这种场景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3] 中费孝通的观点:艺术遗产的共享性是民族共同体的精神黏合剂。尽管画作分藏两岸,但其笔墨间的山水意境、文化内核始终统一,正如书中所强调的“多元中的一体性”。这种跨越地域的艺术共鸣,让“文化共同体”从概念变为具象体验,在震撼中强化了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认知与自信。

促进社会层面深度互动

台湾“原住民艺术工作队”连续十年赴云南参加“非遗交流周”,与彝族、傣族艺人切磋刺绣技艺。台湾艺术家将高山族图腾融入傣族织锦,创作的“跨界绣品”被收录进国家非遗数据库,这种民间艺术交融正悄然改变两岸民众的交往方式。

这些作品中,高山族百步蛇图腾与傣族孔雀纹样的共生,恰如《台湾文化的中国性》[4] 中所阐释的,是中华文化内部多元元素的自然对话。而当两岸艺人共执一针一线时,绣出的不仅是图案,更是《中华诗词与两岸文化认同》[5]强调的“超越地域的文化默契”。这种在指尖流转的默契,让社会互动跳出表面交往的框架,逐渐走向心灵层面的深度契合,印证了民间艺术在联结两岸社会中的独特力量。

为政治互信积累社会基础

两岸文化界共同发布的《中华文化保护与传承联合宣言》,凝聚 500 余位艺术家共识,其“共同守护文化遗产”的主张,为文化领域合作机制提供民意支撑,也为高层对话创造宽松氛围。这与《两岸艺术对话录》[6] 中林谷芳的观察相呼应——艺术界的共识能转化为社会层面的信任积累,当文化守护成为两岸共同行动,便为政治互信铺设了最坚实的社会基石。

五、结论

以文化艺术为载体拓展两岸融合发展,需要在守正创新中深化实践。既要珍视歌仔戏与芗剧的同源血脉,也要鼓励现代艺术的跨界碰撞;既要搭建实体交流的舞台,也要善用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当两岸艺术家共同执笔描绘民族未来,当两岸青少年同台唱响文化歌谣,融合发展便有了最深厚的根基与最持久的动力。

[ 参考文献]

[1] 李敖.《两岸文化交流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18.

[2] 王蒙.《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

[3]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

[4] 陈其南.《台湾文化的中国性》[M]. 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20.

[5] 叶嘉莹 .《中华诗词与两岸文化认同》[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21.

[6] 林谷芳.《两岸艺术对话录》[M]. 台北:雄狮美术出版社,2022.

基金项目:思明区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课题“以文化艺术为载体,拓展两岸融合发展深度”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苏芷晗,女,集美大学音乐学专业的 22 年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闽台音乐。